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2 道试题
1 . 北宋初年设立的某官职的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该官职名称及设置目的分别是(     
A.通判:加强中央集权B.知州;增加地方财政开支
C.知县:减轻地方军费D.宰相: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2023-07-26更新 | 577次组卷 | 20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历史试题
2 . 宋初惩晚唐五代以来藩镇坐大、对抗朝廷之弊,实行“强干弱枝”政策,结果以削弱藩镇为目标的“强干弱枝”战略,反而将州县从藩镇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一度恢复了自主权。材料意在说明,宋初(       
A.地方具有一定活力B.州县财政匮乏
C.政府政策效果不佳D.中央过度集权
3 . 唐代科举放榜之后,进士需先拜谒宰相;宋太祖颁布诏书:“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皆不得呼举官为恩师、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该禁令(     
A.遏制了结党营私B.有利于君主权力加强
C.维护了社会公平D.规范了科举考试程序
4 . 据《宋史》载:“(宋太祖)立更戍法,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堕。”据此可推知,更戍法实行的前提是(       
A.边境危机的缓解B.募兵政策的实施
C.财政收入的增长D.国家统一的实现
5 . 知州原本称为“权知某军州事(别称‘州将’)”,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牧伯(知州)之缺,止令文臣权莅”,且“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些举措(       
A.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B.导致了官僚机构的急速膨胀
C.削弱了地方州府的物质基础D.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初,“州郡兼领”市舶贸易。宋中期,罢“州郡兼领”,改转运使兼提举市舶,市舶司直接听命于中央。这一调整旨在(     
A.规范地方行政职权B.加强中央管控能力
C.推动海外贸易发展D.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7 . 秦汉至唐,台谏分立而设。谏官掌规谏献纳,纯为言官。御史负责监察,职在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而且宋制,台官谏官同为须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这种变化说明(       
A.权力制约渐趋完善B.官僚队伍日益庞大
C.监察权力独立运行D.君主权力得到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太祖在基本平定南方后,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此后,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各地财政转运中央成为常态。这些措施(       
A.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B.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
C.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D.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2023-07-10更新 | 4578次组卷 | 34卷引用: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之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随堂练习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太宗常谓侍臣曰:“国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防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帝王合当用心与此”。其意为(       
A.民用足而国富饶B.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C.吏治清而政策明D.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