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宋太祖时,诸州通判与知州争执时,常常声称:“我监州也,朝廷使我来监汝!”真宗时,保州通判孙冲因与知州争事被贬降监当吉州酒。神宗元丰时,延州通判吴安宪,“务专部事,多自判决”。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北宋(       
A.通判擅权现象普遍B.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政治风气的因循守旧
2 .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初置通判,寓有“监郡”之意,即事得传达,知州举动为其所制。乾德四年通判职责调整为“凡本州公事,须与知州同签署”。据此分析,上述调整
A.贯彻了重文抑武方针B.造成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023-11-2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艺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从宋代开始,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的上风。从地方行政规划的设置和地方官员的管理体系中,可直接窥见其端倪。”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论断的是(       
A.州一级设通判制约知州B.设置刺史巡视监察全国
C.设参知政事分宰相之权D.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4 . 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一设置在当时(       )
A.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B.出现了权力失衡的现象
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D.造成了运行机制的迟缓
2023-11-11更新 | 966次组卷 | 18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宋朝时,县的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知县或县令主管一方民政、司法和财政,如地方驻有军队,则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知县下设县丞,为知县之下的副长官。县丞之下有主簿,主管本县出纳财物。主簿之下置县尉之官,主管阅习弓手、维持治安、巡捕盗贼等。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A.规范基层治理形式B.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强化对地方的管理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6 . 宋太宗(宋太祖之弟,北宋第二代国君)在位时,一共举行了8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人数超1480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约为68人,这大大超出官员致仕(退休)人数,也远超唐朝及宋太祖时期的人数。宋太宗此举(     
A.助推了文官地位的提升B.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C.酿成了因循保守的风气D.提高了政府治理的效能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北宋时期,进奏院(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及其官员不再自行编发官方文书,而是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枢密院审定,再据此发抄。这一变化表明宋代(     
A.进奏院与枢密院相互制约B.枢密院掌控文书编辑权
C.枢密院可以确保奏令准确D.专制集权统治得到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监察御史曹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太监)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后经曹修古申诉,皇帝即刻下令杖责。这一事例可用来说明,北宋(     
A.宦官乱政现象较为突出B.崇文抑武理念得到发展
C.君主对监察官员的维护D.监察体制的严密性加强
9 . 宋太祖下诏禁止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经商;对各地官商机构,中央选派京官临监。这些举措(       
A.意在加强中央集权B.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
C.旨在防范权力腐败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如图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这“一人”指的是(     
   
A.寇准B.赵匡胤C.岳飞D.赵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