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2023-09-07更新 | 1050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宋朝以后,书院愈发受到国家重视。南宋时,州县长官兼职书院的情况时有发生;到明清时期,书院与科举制结合,政府掌握、控制书院内部的师生选拔和考察,将书院的教学内容、程序、教材配备都纳入政府的统筹安排之中。这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趋势B.科举制与书院建设同步发展
C.官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D.书院承担治国人才培养责任
2023-08-3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选择题与新考法历史2024版-第一部分基础小卷01
3 . 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院权力过大的教训,将枢密院直接统兵权划给三衙,枢密院掌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而不统兵。三衙有统兵之权,而不能发兵。兵部仍作为中央军事机构留存,但权力有所削弱。这表明,宋代(     
A.官员任免随意性强B.建立严密规范的监察体系
C.武将政治地位低下D.防范君权面临的潜在危险
2023-08-29更新 | 1083次组卷 | 24卷引用:高考选择题与新考法历史2024版-第二部分提升小卷18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初,沿袭唐朝后期制度,史称“宋承唐制”。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省长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崇文抑武的需要B.皇权专制的要求
C.分割相权的创设D.唐朝政体的完善
5 . 宋朝建立后,将藩镇侵夺的权力还给地方政府,取消了镇将逐捕乡村“盗贼”的权力;复置县制,强调县令、县尉对乡村治安的责任;保留巡检,作为州县之外的捕盗专官。这一制度设置旨在(   
A.完善基层治理体系B.消除藩镇割据基础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6 . 宋初惩晚唐五代以来藩镇坐大、对抗朝廷之弊,实行“强干弱枝”政策,结果以削弱藩镇为目标的“强干弱枝”战略,反而将州县从藩镇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一度恢复了自主权。材料意在说明,宋初(       
A.地方具有一定活力B.州县财政匮乏
C.政府政策效果不佳D.中央过度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蛀蚀)民,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材料反映的宋代机构(     
A.统管地方财政,兼具督查州县官责任B.体现崇文抑武,取代了唐朝藩镇体制
C.旨在分化事权,与通判共同节制知州D.强化中央集权,实现了宰相权力分割
8 . 知州原本称为“权知某军州事(别称‘州将’)”,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牧伯(知州)之缺,止令文臣权莅”,且“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些举措(       
A.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B.导致了官僚机构的急速膨胀
C.削弱了地方州府的物质基础D.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初,“州郡兼领”市舶贸易。宋中期,罢“州郡兼领”,改转运使兼提举市舶,市舶司直接听命于中央。这一调整旨在(     
A.规范地方行政职权B.加强中央管控能力
C.推动海外贸易发展D.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10 . 秦汉至唐,台谏分立而设。谏官掌规谏献纳,纯为言官。御史负责监察,职在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而且宋制,台官谏官同为须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这种变化说明(       
A.权力制约渐趋完善B.官僚队伍日益庞大
C.监察权力独立运行D.君主权力得到强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