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宋代文天祥说:“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变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文天祥在此强调的是
A.宋代没能消除藩镇割据的危害B.宋因强化中央集权而导致积贫积弱
C.宋代中央政府软弱无力D.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
2 . 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的“祖宗之法”,不是由固定条款构成的成文法典,而是一组动态累积汇聚而成的综合体:其中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制衡精神的政策措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其原则,其实质,正如宋太宗即位诏书所说,可以概括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或许可以说,宋代立国的基本精神,正是“防弊之政”。其设范立制的立足点,在于防止前车之鉴的复现。

——摘自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宋代的祖宗之法”,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全面)
2020-08-15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曾说:“法出于道。人能体道,则立法足以尽事;立法不足以尽事,非事不可以立法也,盖立法者未善耳。”宋代的“祖宗之法”作为根本性的治国原则,本着“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己定,物有其常”的精神,在行政管理上充分运用了制衡原则,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各自行使独立职权,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官员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同时,“祖宗之法”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北宋中后期的党争问题、强敌当前收武将兵权的问题等,无不与宋代遵循“祖宗之法”的立国之策有密切联系。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帝王的“共理”“共治”,本质是通过士大夫、借士大夫的能力来治理天下。政治的主导权掌握在帝王手中,朝政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好恶,这种状况在11世纪前期的北宋发生了深刻转变。

宋代士人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秉持“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使君不陷于非义,父不入于非道。君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权臣乎!父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他人乎”的原则,认为“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士大夫以“公议”“天道”为旗帜,作为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宋太祖曾对臣僚说:“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成为君臣双方共同承认的原则——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对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文人政治与积贫积弱现象共生共存的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
6 . 1082年,宋神宗改革官制。以三省首长为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官高不除。以尚书省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首长;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首长。宋神宗此举旨在
A.避免独相专权局面出现B.增强中枢官僚机构力量
C.提高中央政府决策效能D.充分发挥宰相辅政功能
7 . 封驳制度是中国古代对尚未正式起草的诏书封还词头或对已经起草成文的诏书封还并加驳正的一种制度。北宋真宗咸平四年杨亿在疏文中说: "恐命令之或失,故建封驳之局”。范仲淹也说:“置门下封驳司,使制敕无得误者”。北宋设立封驳制度
A.弱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凌驾于皇权之上
C.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D.实现了权力制衡
8 .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八《任将》,元祐元年刘挚言: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武人为总管,领兵马,号将官,受节制,出入成守,唯听指挥。”这是由于宋代
A.开放宽容的政治环境B.节度使制度的废除
C.地方割据基础被铲除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9 . 根据下图所示,该政治体制实行于
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
10 . “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这项制度
A.强化了官员参政议政职能B.体现了权力的相对制约
C.导致了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制约了皇帝最终决策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