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修昔底德出生在雅典伯利克里统治下的“黄金时代”。其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严格地按照编年体记事。约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说辞,其中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在著作中引用伯里克利的话说:“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力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总结这场战争的原因及其教训。他将自己参与过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写作的唯一主题,“对于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我的原则是不记载从碰巧在场的人那里获得的情况,甚至不凭借我本人的印象;我所记载的,要么是我亲历的,要么是我从他人那里获悉,但我尽最大可能一一准确核实过了的”。虽身为雅典人,但对这场战争的叙述却是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记述的,并非偏袒雅典。

——摘编自李永明《从<考古学>篇看修昔底德的历史思想》等

材料二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是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其成书于赵宋政权内外交困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设定了极其严苛的三道编撰程序。第一道是编“丛目”,就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排出史料索引。有学者研究指出,三百多万字的《通鉴》是从六七千万字的正史、杂史中精心淘炼出来的,而且《资治通鉴》中所引用的许多史书现在早已失传。第二道工序叫做写“长编”。长编可看作一种史书体裁,写作原则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按照这个要求,修书者必须详细阅读各种史料,一旦出现记载不一致的情况,还要认真考异(分析史料),并详细注明是否采信的理由。最后一道工序是定稿。这项工作主要由司马光自己完成,他要在长编的基础上考订史实、删繁去冗,同时还要统一语言风格和全书整体逻辑。为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

——摘编自周吉《宋朝进行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伟大历史学家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2 . 下表为与包拯有关的不同叙述。这些叙述作为史料,在(     
叙述出处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大宋年间,陈州大旱,刘得中、杨金吾受朝廷委派前去救灾,却大肆搜刮甚至害死百姓。开封府尹包拯微服暗访,查明事实真相,智斩杨金吾、锤击刘得中,为受害者雪冤。元杂剧《陈州粜米》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家训

A.描绘上是一致的B.来源上是一致的
C.价值上是一致的D.主旨上是一致的
2023-02-24更新 | 2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有些读史的人认为宋朝不能在开国之初,一鼓作气先攻下契丹,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只有使局面江河日下。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图

——据邓小南《王安右与他的时代》

(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澶渊之盟出现的背景条件,两种分析是否恰当,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
(2)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请谈谈你的看法。(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4-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人都卑视宋朝,称之为“弱宋”。殊不知宋朝处境的困难,较之汉唐,不知要增加多少倍。一则是……西边由山西大同往南,尚有雁门关一条内线可守。而东边河北则只有居庸关到山海关一条外线。逾此向南,从北平保定直到黄河北岸,地势平坦,更无阻塞。宋代的国防形势实太削弱。二则宋代东有辽,西有夏,这两国都是马和铁的最要出产区。中国对付北方,必用骑兵,而训练大队骑兵,根本条件不够……所以宋朝要宋朝在此情况下,应付辽、夏,前后维持了一百六十年的长期,实在比汉唐困难得多。

后来金国南侵,也只占领了黄河两岸,没有能过长江。南宋虽弱,还能保住了半个中国……蒙古人用兵,世界罕有其匹……然他们所遇到的最大敌人,还是中国。那时中国早分成三个国家:北是金,西是夏,南是宋。而蒙古南犯,自成吉斯汗至忽必烈,前后五代七十八年……蒙古武力亦为吞并中国消耗极巨,宋亡而蒙古亦趋衰弱,未到一百年,仍为汉族驱逐出塞。整个蒙古帝帝国的衰亡,主要还是在中国开始。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第四讲:中国历史上的国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宋朝强弱提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料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2-2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

材料一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相关内容如下

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

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社稷无不泯绝。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是故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因反对变法,司马光被贬出中央。正是在退居洛阳的15年,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大部分内容编撰。编撰《资治通鉴》时,他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还参读了野史、文集、谱牒、家传、小说等各种史料3   20余种。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斟酌取舍的理由。

元丰七年(1084年)书成,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序以奖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治通鉴》对研究“三家分晋”的意义,并谈谈你对“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这一行为的认识。
6 .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一材料主要反映了(     
A.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的背景B.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背景
C.王安石主持全面变法的背景D.南宋政权偏安于江南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元)脱脱等《宋史》

史料二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史料三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史料一中“三冗”指哪“三冗”?分别指出“三冗”给宋王朝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2)史料二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犯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涉及哪些领域?(至少写出4点)据史料三分析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澶渊之盟:“以钱财换和平”?

材料一   


——据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

材料二   “澶渊之盟”后,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摘编自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材料三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王旦:“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枢密副使富弼:“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1)材料一作为研究澶渊之盟历史背景的史料是否恰当,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
(2)说明材料二   中两位学者分别立足哪一角度来评价澶渊之盟。
(3)有一种看法,认为宋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结合材料三表明你对此看法的态度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3-09-08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

材料   作为研究澶渊之盟历史背景的史料是否恰当,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作为研究?

2023-08-2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六)
10 . 地名背后的历史奥秘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地名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其变化折射出时代变迁。

材料一:



(1)请将材料一中四幅地图反映的时代进行时序排列: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填写字母

材料二:北京地名沿革表(如下表,据戴均良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整理归纳)

朝代北京当时名称
幽州
南京幽都府
中都大兴府
①_____
②_____1368年,改名北平府,1403年改名京师(北京)顺天府
(2)完成表格中两处填空。
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幽州……《周礼·职方》:“东北曰幽州。”《释名》曰:“幽州在北,幽昧(昏暗不明)之地,故曰‘幽’。”……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幽州。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3)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了北宋初年全国政区建置情况和历史变化,却对于材料二中五代十国时期辽朝对北京的地名变更和行政级别升格只字未提,这一现象可以推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4)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从作者立场意图和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太平寰宇记》对北京地名的处理?
2023-01-1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