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初期,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太学的发展相对缓慢。到神宗之时,由于王安石的推动,太学取得较大发展。据记载,北宋太学初置时,大约百余人;神宗时增至2400余人;徽宗崇宁时达到高峰,人数一度达到3800余人。宋以前的太学,生员主要是各级官员的子弟,宋代的太学,基本凭考试升进,生员的来源范围扩大明显。太学在当时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对地方官学,乃至民办学校起到了导向作用。北宋不少太学生不畏强权,敢于上书直言,论列时政,如钦宗上台不久,太学生陈东就上书请求惩办蔡京、童贯等人,后来梁师成等获罪,与陈东上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之,北宋太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划上了浓重的一笔。

——摘编自闰孟祥、贾明杰《宋代太学教育》

材料二   12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大学。据统计,13世纪欧洲约有大学22所,16世纪已有80多所。当时,大学成为僧侣政治和行政权力、教权和主权并列的第三种力量,但它并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束缚。大学团体的正式成员都有表决权,参与决策校内事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有资格被选为校长。13世纪,教皇教令和大学法规已对课程内容有明确规定,如文学课程主要开设文法、修辞等“七艺”,天文学几乎限于历法和复活节日期的推算,神学课程为《意见集》和《圣经》等。中世纪大学吸收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他们之间通用拉丁语进行对话,不断地交流学识、探索科学。当时,教皇也准许某些名牌大学的教师在许多大学同时任教,学生有迁移权。

——摘编自张晓丹《试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太学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点并评价中世纪欧洲大学。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桑弘羊主张从商业领域获取财政收入,实践的方法是政府直接参与生产经营,他从政府的经济活动实践中提炼出一套独特的关于商业以及商业从业者的看法,或者说政府与市场私人商业活动之间关系的观点。

——摘编自赵德馨、唐艳艳《汉帝国何以由富国变为强国——桑弘羊经济思想研究》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所主张之富国强兵政策,与汉武帝之敛财于民、用兵于外,正相类似。司马光在陈请废除王安石新法时,亦曾举述汉昭帝即位后较诸武帝改弦更张的举措,谓“武帝作盐铁、榷酤、均输等法,天下困弊,盗贼群起,昭帝用贤良文学之议而罢之,后世称明”,试图以此汉朝旧事作为历史依据,来说明其主张的合理性。

——辛德勇《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措施评价道:“复于丰熟以中价收籴(收购粮食),谷贱则官籴,不至伤农,饥歉则纳钱,民以为便。本钱岁增,兵食有余。”这里评价的王安石变法措施(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B.达到了强兵的目的
C.解决了北宋财政困难局面D.增加了农业的产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熙宁三年(1070年),侯叔献、杨汲“专提举沿汴淤溉民田”(引含有大量淤泥的水灌田,使淤泥沉淀,增加肥力)。宋神宗听闻有民众因淤田而遭受水患,于是遣内侍往视,“(内侍)言民甚便淤田,而水患盖无有,且言汲等皆尽力”。这反映了北宋中期(     
A.官员勾结徇私舞弊B.田地买卖不受干预
C.农业生产条件恶化D.农田水利备受重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三上·湖北·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北宋时期,宋神宗设武学,选文武官员知兵者为教授,教以诸家兵法和历代用兵成败之道,三年后经考试合格,按其出身经历给相关的职位。此后,还令地方诸州设置武学。宋代对武学的重视(     
A.改变了重文抑武的政策B.推动了人才大规模流动
C.减轻了北宋的边防压力D.适应了频繁战争的需求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1994年,中央组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业务范围不仅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点,向农民提供短期贷款、生产资料贷款等;对于需要扩大规模的农民,则会提供长期贷款、流转贷款等。我国古代改革举措中与之相似的有(       
A.商鞅推行奖励耕织B.汉武帝施行均输平准
C.孝文帝颁布均田令D.王安石实施的青苗法
7 . 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建设性探险,延续了集权式变法思路,是体制改革的终结之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今四夷荡然与中国通,在北则臣契丹,其西则臣元昊,二国合从,有掎角(夹击)中国之势。

——摘自《宋史·列传四十四》

材料二   王安石经济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政府给农民贷款,半年后还款,以货币或粮食还贷,半年的利率是20%,年利率为40%;同时,拨出100万贯钱,作为京师市易务的本钱,将“开阖敛散之权”从富商大贾手中归于官府。因而变法具有明显的国家投资经营法的性质。王安石变法的思想远远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无法实现用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经济法,来实现富国强兵,因为经济法有其存在的特定的社会基础,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宋代没有这样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周小明《从经济法视角评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等

材料三   这些看上去都挺好的法令,经过长时间的执行之后,完全背离了当时王安石制度设计的初衷。大量见风使舵,以权谋私的官员借着改革的机会,政治投机扶摇直上,直接造成了王安石之后整个北宋官僚队伍的堕落与失效。

——摘编自晓书童《王安石变法,全面经济变革的最后绝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政府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指出王安石为此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并分析其体现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
(3)据材料二、三,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023-07-15更新 | 21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上述材料描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A.青苗法B.募役法C.将兵法D.保甲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安石制定“贡举新制”,废除明经科,科举考试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考试不再考诗赋、贴经、墨义,而以经义、论时务策为考试内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有利于(     
A.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B.选拔并培养实用人才
C.鉴别官员的道德品质D.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王安石变法有如下措施:青黄不接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农户可纳钱代役;鼓励兴修水利;清丈土地,分九等田地收取赋税;等等。这些措施(     
A.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B.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旨在扭转农业衰败趋向D.必然遭到地主富商反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