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宋的偏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黄天荡之战为1130年宋军在长江黄天荡(今南京)水域,截击金军归师的著名水战,不同材料不同时代对此战有不同的认知和解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弼(本名兀术)发江宁,将渡江而北。宗弼军渡自东,移刺古渡自西,与世忠战于江渡。世忠分舟师绝江流上下,将左右掩击之。世忠舟皆张五桶,宗弼选善射者,乘轻舟,以火箭射世忠舟上五補,五辆著火箭,皆自焚,烟焰满江,世忠不能军,追北七十里,舟军歼焉,世忠仅能自免。

——(元)脱脱、阿鲁图等纂修《金史》

材料二   兀术自杭北归,至镇江,世忠已屯焦山,兀术不得渡。挞辣在潍州,遣孛堇太一来援,孛堇军江北,兀术军江南,世忠与二酋相持于黄天荡四十八日。有献谋于兀术者曰:“凿土渠接江口,则在世忠上流。”乃一夕凿渠三十里。次日风止,我军帆弱不得运,金人以小舟纵火……得绝江而去。是金军凿渠出江,即在黄天荡渡江北去也。

——(元)脱脱、阿鲁图等纂修《宋史》

材料三   黄天荡战役究竟宋朝取得的是胜利还是失败,最初看法并不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代以来,很多编史者都反复强调宋军8千人困金军10万人达48天,甚至有人称之为“黄天荡大捷”。更有观点认为因此战金军自此不敢轻易渡江,南宋半壁江山暂时得以保全,华夏文明得以保存。


(1)指出《金史》与《宋史》对黄天荡之战记载的不同之处。
(2)合理解释相同的史书纂修者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为什么会截然不同。
(3)简析黄天荡之战的历史地位逐渐被抬高的原因。
2023-11-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学术界对于《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存在争议,出现了“证伪”和“证实”两派。

证伪派证实派
该词不见于岳珂《金陀粹编》,亦不见于宋元记载题跋,明中叶始出,出处存疑。(附:岳珂为岳飞之孙,《金陀粹编》悉其收集整理祖父生平之资料)岳飞词墨未必尽为岳珂所辑,且宋元书在流传过程中存在散佚的问题……未被岳珂收录的作品至少有两首有比较坚实的证据可以证明是岳飞所作,那么对于其他作品的怀疑也应当审慎。
岳飞伐金路线方向是东北,而贺兰山在西北,当时属西夏,若以实指其地论,则明显乖背;……而明朝与鞑靼作战,战场在贺兰山。“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应当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参看,“贺兰山”“匈奴”均是外敌雄关的代称,本不是实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对岳飞本人生涯总结,似后人追摹语气,不应出自本人之手,且《满江红》与《小重山》风格相差甚远。“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正是岳飞一生抗金的真实写照。……至于和《小重山》风格不同,那是因为岳飞是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心态下写的,十分正常。

——摘编自近代学者余嘉锡、夏承焘、邓广铭等人著作

(1)长期以来,《满江红》被视为岳飞的代表作。简要分析它对研究岳飞有何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证伪”、“证实”两派是从哪些视角对《满江红》词作者展开考辩的?对我们探究历史问题有何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为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虎溪三笑图》,展现了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334-416年)在同挚友陶渊明(365-427年)陆修静(406-477)欢聚以后,出寺门同二人告别的场景。画面中,三人因为谈兴甚浓,不知不觉走过了“虎溪”,瞬时,守山虎大吼,三人惊觉,倏尔会心大笑。



南宋《虎溪三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摘编自《<一团和气>宪宗画西域藏图揭传承》

材料二   历代以“虎溪三笑”典故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部分)

时代名称作者画作特点
南宋《三高游赏图》梁楷画面背景极为简化,画面简洁明了,显示了“边角之景”的时代绘画风格
元初《虎溪三笑图》颜辉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
明代《三笑图》释担当背景描绘用笔寥寥,人物描绘“宁拙勿巧,宁丑勿媚”,注重情感的宣泄。
乾隆时期《虎溪三笑图》陆吉安技法兼有西方影响,作风工整细密,而无新意。

——摘编自秦淑芳《从历代同题创作

——〈虎溪三笑图〉的艺术特色看其创作风格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该作品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时期作品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宋孝宗即位后,积极展开了一系列拨乱反正、重整朝纲的改作,使孝宗朝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进取的“新气象”。孝宗下令恢复岳飞官爵,定谥号“武穆”,建岳飞祠;另一方面,力黜秦桧余党,平反、启用被秦桧迫害的主战大臣。同时主张文武并重,“锐意武备,严教阅、修器械,凡州郡禁卒、土军弓手,以至民兵,并加训齐”。孝宗即位第九天,就颁下一道求谏纳言的诏书:“朕躬有过失,朝政有缺遗,斯民有休戚,四海有利病,凡可以佐吾元元,辅朕不逮者,皆朕所乐闻。朕方虚怀延纳,容受直辞。”在选任官员方面,倡导务实作风,重视人的实际才干和政绩,而不以虚名为标准。孝宗改变政风的努力虽未从根本上改变南宋对外被动的局面,却在一定程度上振奋了南宋的国威,提高了南宋地位。

——摘编自崔英超《论宋孝宗对高宗朝政风之反正》


(1)根据材料,概括宋孝宗改革政风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孝宗革新政风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图一、图二是中国古代朝代的疆域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提取图一、图二疆域地图的相关信息,根据信息判断其对应的朝代并说明理由。
2021-12-26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的西北边疆主要指狭义上的西域,既有起源于甘肃高原的氐羌民族,也有与北方匈奴有源流关系的乌孙,还有高鼻深目的塞人;西北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权都得到汉王朝在政治上的认可,他们 与汉王朝建立了一种羁縻关系,是汉王朝西域都护治理下的地方政权。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有许多民族因为在地理上接近汉王朝直接治理的地区。据《汉书匈奴传》 记载,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实行的政策是在两族贸易中,给匈奴极大的优惠政策,以维持和平关系(后遇关市,饶给之),而这样的政策造成的结果便是大部分匈奴人都十分亲汉,两个民族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

——摘编自张曙晖《西汉时期西北边疆的民族及其与王朝的关系》

材料二   两宋时期,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但辽、西夏、金这几个政权自身内部统一,经济、军事的综合国力并不弱,因而两宋政府都未能完成全国的大一统。两宋、辽、西夏和金都忙于民族政权的进攻,如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234年金亡于蒙古汗国。两宋政府对辽夏金多次用兵,均告失败,只好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与交流,在客观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王宗新《正确看待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西北地区民族分布的特点及汉王朝对西北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2021-12-20更新 | 21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分别提取图1、图2和图3的信息(每图至少提取两则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1-04-20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

材料二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
9 .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均选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和图3的信息(每图至少提取两则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即位后曾改元“崇宁”,试图继父兄之志,将改革事业发扬光大。然而激烈的党争和蔡京等权臣弄权,使宋徽宗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转而寄意丹青、娱情花石。他自少酷好艺术,志趣与众不同,即位前“所事者惟笔研、丹青、图史、射御而已”。宋徽宗擅长书法,其正楷学唐朝薛曜的风格而略变其体,成为形体方正、笔画细腻的“瘦金体”。宋徽宗的画受端王府知客吴元瑜的熏陶而自成一家,“元瑜者,画学崔白,书学薛稷,而青出于蓝者也”。宋徽宗的画注重写生,以精致、逼真著称。

靖康二年(1127年)春,他和宋钦宗、宗室、妃嫔等约三千人被金兵俘虏,即“靖康之变”。元人修《宋史》时总结说:“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在元朝人看来,宋徽宗玩物丧志,纵欲败度,终致以艺术亡国(指北宋)。

——摘编自滕新才《宋徽宗评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徽宗在书画艺术方面成就突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元人关于宋徽宗“以艺术亡国”的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