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宋的偏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寻找借口,挑起兵端,分兵数路南下侵宋,进兵声势十分凶猛。当时,宋将王权屯兵庐州(今安徽合肥),但他却不战而退出庐州、和州(今安徽和县)一线,溃而渡江。金兵由此打开缺口,大举进击。对此,南宋满朝大臣,惊恐万状。是年冬十月,知均州(今湖北丹江口)武钜收复卢氏县;十二月,均州乡兵总辖杜隐等收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陆游闻捷喜极而作《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敌人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教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摘编自邱鸣皋《陆游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一诗的创作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陆游创作《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一诗的用意。
2024-03-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科书中的肖像画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历史信息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古代史部分选了如下12位历史人物图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 、 唐太宗(598-649)、王安石 (1021-1086) 、 岳飞 (1103-1142) 、 朱熹 (1130-1200) 、 明太祖 (1328-1398)王守仁(1472-1529)、戚继光(1528-1588) 、郑成功(1624-1662)、康熙帝(1654-1722)。

材料二   不同时代的岳飞画像

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1131-1218)拥护抗金,反对投降,为缅怀抗金英雄而作《中兴四将图》。画作中的岳飞(1103-1142) 面白无须,身材微胖,头带方巾,一身淡绿装束,拱手而立,表现出儒雅气度。岳王庙的雕塑是20世纪80年代艺术品,岳飞头戴红缨帅盔, 身着紫色蟒袍, 臂披金甲, 右手握拳前抚,左手按向后,目光如炬, 气宇轩昂。

材料三   《宋史·岳飞传》载:   (岳飞)   “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吟雅诗及作投壶游戏,后常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恂恂如儒生”。

——摘编自逯成武《从统编教材选图的变化看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


(1)从历史贡献的角度对材料一中 12位历史人物进行分类,完善表格内容。
类别人物历史贡献
政治家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王安石、明太祖、康熙帝
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郑成功
思想家孔子、朱熹、王守仁

(2)有人认为材料二中图1更接近岳飞真实形象,结合材料二、三阐释其依据。
2024-02-0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校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黄天荡之战为1130年宋军在长江黄天荡(今南京)水域,截击金军归师的著名水战,不同材料不同时代对此战有不同的认知和解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弼(本名兀术)发江宁,将渡江而北。宗弼军渡自东,移刺古渡自西,与世忠战于江渡。世忠分舟师绝江流上下,将左右掩击之。世忠舟皆张五桶,宗弼选善射者,乘轻舟,以火箭射世忠舟上五補,五辆著火箭,皆自焚,烟焰满江,世忠不能军,追北七十里,舟军歼焉,世忠仅能自免。

——(元)脱脱、阿鲁图等纂修《金史》

材料二   兀术自杭北归,至镇江,世忠已屯焦山,兀术不得渡。挞辣在潍州,遣孛堇太一来援,孛堇军江北,兀术军江南,世忠与二酋相持于黄天荡四十八日。有献谋于兀术者曰:“凿土渠接江口,则在世忠上流。”乃一夕凿渠三十里。次日风止,我军帆弱不得运,金人以小舟纵火……得绝江而去。是金军凿渠出江,即在黄天荡渡江北去也。

——(元)脱脱、阿鲁图等纂修《宋史》

材料三   黄天荡战役究竟宋朝取得的是胜利还是失败,最初看法并不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代以来,很多编史者都反复强调宋军8千人困金军10万人达48天,甚至有人称之为“黄天荡大捷”。更有观点认为因此战金军自此不敢轻易渡江,南宋半壁江山暂时得以保全,华夏文明得以保存。


(1)指出《金史》与《宋史》对黄天荡之战记载的不同之处。
(2)合理解释相同的史书纂修者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为什么会截然不同。
(3)简析黄天荡之战的历史地位逐渐被抬高的原因。
2023-11-1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前期,为了维护扬雄的道统地位,不少士人积极为扬雄颂莽辩解。北宋中期,王安石一派积极为扬雄仕莽寻求儒家义理上的合理性解释。赵宋南渡后,由于塑造王安石乃北宋灭亡罪魁的意识形态需要,以及现实政治局面急需强化忠节观念,扬雄和冯道一起成为士人批判失节现象的标靶。至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书“莽大夫扬雄死”,扬雄“莽大夫”的身份被确立下来。两宋忠节观念的强化,既表现在对扬雄和冯道这样负面人物的否定上,也表现在对屈原、陶渊明、杜甫等正面人物的再发掘和新诠释上。

——摘编自郭畑《从宋人关于扬雄仕莽的争论看忠节观念的强化》

材料二   清廷“崇朱”,注重纲常伦理,“忠节”作为其中核心范畴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方志中受到高度关注。清代的安庆方志无论府志还是县志,均设有“忠节传”,且“忠节”人物数量也较明志有较大幅度增加。清代安庆方志中“忠节传”虽有“矜其乡贤,美其邦族”的需要,但更多地让渡于凸显“忠节”主旨的要求,“忠节”事迹的书写则越来越简略。考察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忠节”篇所载“忠节”人物,基本都是反抗张献忠等部或流寇土贼,而不是对抗清政权。再如康熙六十年府志《忠节传》,所录61位明人竟全部是明末“忠节”者,甚至为突出明末“忠节”者,连著名人物左光斗都不再记载。

——摘编自周毅《清代安庆方志中的“忠节”书写及其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强化忠节观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方志中的“忠节”书写的主要特点。
2023-11-1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为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虎溪三笑图》,展现了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334-416年)在同挚友陶渊明(365-427年)陆修静(406-477)欢聚以后,出寺门同二人告别的场景。画面中,三人因为谈兴甚浓,不知不觉走过了“虎溪”,瞬时,守山虎大吼,三人惊觉,倏尔会心大笑。



南宋《虎溪三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摘编自《<一团和气>宪宗画西域藏图揭传承》

材料二   历代以“虎溪三笑”典故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部分)

时代名称作者画作特点
南宋《三高游赏图》梁楷画面背景极为简化,画面简洁明了,显示了“边角之景”的时代绘画风格
元初《虎溪三笑图》颜辉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
明代《三笑图》释担当背景描绘用笔寥寥,人物描绘“宁拙勿巧,宁丑勿媚”,注重情感的宣泄。
乾隆时期《虎溪三笑图》陆吉安技法兼有西方影响,作风工整细密,而无新意。

——摘编自秦淑芳《从历代同题创作

——〈虎溪三笑图〉的艺术特色看其创作风格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该作品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时期作品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宋朝行政体制中,向有“州郡为本,县为末”的理念。北宋徽宗以后,县赋税负担沉重,士人多不愿出任县令之职。南宋与金对峙过程中,众将领兼领地方诸路财权,分割朝廷在地方的财利,逐渐形成地方财政分权的严峻局面。南宋绍兴六年(1136),宋高宗下诏选浙西十四县、浙东九县、江东八县、江西四县、福建四县和湖南一县,合称“四十大邑”。四十大邑的知县多由政事堂直接任命,并给予其州通判的待遇。以此为契机,政府明文规定“不任县令不除(担任)监察御史”“初改(提升)官人必作令(县令),谓之须入”,并禁止在县一级增税。此后,县级行政逐步作为南宋官僚群体施展抱负的晋阶之地。秦汉以来以郡为地方行政中心的状况逐渐改变。

——据吴业国《南宋“四十大邑”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四十大邑”改革内容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四十大邑”改革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部分历史时期的形势图



图1

图2

图3

图4

材料二   学术界对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认为1949年前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时期:

时期特征

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凝聚为一体,高度发达的文明成为 中国疆域进一步凝聚发展的核心。众多民族或政权对“中国”的认同以及各 民族相互之间结成了紧密的血肉联系,成为中国疆域形成的黏合剂。

中国疆域内部各地区的界限日益模糊,边疆内地化特征日益明显,边疆与 内地的关系更加密切,已经成为牢固的一体。中国疆域的外缘由于一系列 条约的签订呈现逐渐明晰的状态,具有了近现代国家疆域的特征。

中国失去了对传统藩属国的控制,界限也趋向明晰。大片边疆地区被侵占, 中国疆域急剧缩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完成了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成为了“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国疆域缩小的趋势得到了遏制。

——据李大龙《试论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整理


从材料一中选取两张不同时期形势图,指出其所属材料二中划分的时期,并结合上述图文信息说明理由。
2023-01-29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宋孝宗即位后,积极展开了一系列拨乱反正、重整朝纲的改作,使孝宗朝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进取的“新气象”。孝宗下令恢复岳飞官爵,定谥号“武穆”,建岳飞祠;另一方面,力黜秦桧余党,平反、启用被秦桧迫害的主战大臣。同时主张文武并重,“锐意武备,严教阅、修器械,凡州郡禁卒、土军弓手,以至民兵,并加训齐”。孝宗即位第九天,就颁下一道求谏纳言的诏书:“朕躬有过失,朝政有缺遗,斯民有休戚,四海有利病,凡可以佐吾元元,辅朕不逮者,皆朕所乐闻。朕方虚怀延纳,容受直辞。”在选任官员方面,倡导务实作风,重视人的实际才干和政绩,而不以虚名为标准。孝宗改变政风的努力虽未从根本上改变南宋对外被动的局面,却在一定程度上振奋了南宋的国威,提高了南宋地位。

——摘编自崔英超《论宋孝宗对高宗朝政风之反正》


(1)根据材料,概括宋孝宗改革政风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孝宗革新政风的影响。
9 .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海军建设

材料一   据记载,南宋初年,名将韩世忠在黄天荡以水军将金军统帅围困达四十八天,岳飞在洞庭湖一带收编了超过一千条战船和数千名官兵……这些水军都有一定程度的私兵色彩。南宋朝廷设置了沿海制置使司,专门负责海防。该机构统率的水军有一万名以上的官兵和数百艘战船的规模。到南宋后期,水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例如理宗在位时(12241264年)设置的殿前司浙江水军,驻于临安,有兵两千八百人,到度宗在位时(12641274年)增加到一万人。

——摘编自任野《宋朝水军的发展》

材料二   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该章程基本上是参照英国海军拟定的,是中国当时最西方化的军队制度模板。海军制度分为军官和士兵两个系列。军官分为战官和艺官:战官是军事指挥员,分为管带、大副、二副、三副;艺官是指军舰上的技术军官,保留原来的军官职衔(如提督、总兵、副将等)。该章程特别规定,海军军官一律由海军学校毕业生担任,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有学历要求的军队制度章程。章程还规定士兵分三等并依次递升。虽然北洋海军制度看似非常完备,但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海军将领也逐渐沾染上了旧军队的陋习,有章不遵,有令不行,军队的训练也日益流于形式。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时期水军建设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洋海军制度建设的特点并简评其影响。
2022-07-1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的西北边疆主要指狭义上的西域,既有起源于甘肃高原的氐羌民族,也有与北方匈奴有源流关系的乌孙,还有高鼻深目的塞人;西北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权都得到汉王朝在政治上的认可,他们 与汉王朝建立了一种羁縻关系,是汉王朝西域都护治理下的地方政权。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有许多民族因为在地理上接近汉王朝直接治理的地区。据《汉书匈奴传》 记载,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实行的政策是在两族贸易中,给匈奴极大的优惠政策,以维持和平关系(后遇关市,饶给之),而这样的政策造成的结果便是大部分匈奴人都十分亲汉,两个民族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

——摘编自张曙晖《西汉时期西北边疆的民族及其与王朝的关系》

材料二   两宋时期,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但辽、西夏、金这几个政权自身内部统一,经济、军事的综合国力并不弱,因而两宋政府都未能完成全国的大一统。两宋、辽、西夏和金都忙于民族政权的进攻,如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234年金亡于蒙古汗国。两宋政府对辽夏金多次用兵,均告失败,只好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与交流,在客观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王宗新《正确看待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西北地区民族分布的特点及汉王朝对西北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2021-12-20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