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宋代商人人数众多,资金雄厚“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范仲淹《四民诗》说“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李觏在《富国策》中阐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与儒家“工商众则国贫”传统观点截然相反。其原因是(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C.四民社会结构松动D.社会观念有所变化
2024-01-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12世纪,中国发生了波澜壮阔的文化转型,在广阔的领域引发转变。

概述举例
文学文学上“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文以载道”被提出,渗透着强烈的淑世精神如“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等宋词兴起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经学士风新变,疑经、新解,层出不穷,从章句训诂转向发明义理,返回到先秦的经典著作里探寻儒学思想的源头,所关注多为蒙养教育、族规家范、为官之道、佐天子而理国政等范仲淹据《易经》作《上执政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变者,其能久乎?”
史学史学评论高潮形成,道德原则成为史家品评的终极标准。官修到私撰转变,着力研究区域专门史,并更多强调“正统论”司马迁《资治通鉴》客观选择史料,考辨真伪,秉持“顺之则昌,叛之则亡”的道德之上原则

——摘编自【美】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

材料二   宋代形成了“内省”“精致”的“宋型文化”,新的文化模式经过沉淀和自我充实后,转而趋向稳定、内向,不仅没有导出“近代化”,而且新的意识形态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并从实际渗透到整个国家,宋代以后的中国文化知识在旧的基础上发生了新变化,这本身又称为传统的一部分,且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

——摘编自张晓淮《两宋文化转型的新诠释—读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一及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时期,女性文学进一步发展。据记载,先秦至唐,有作品流传的女作家不过33位,而宋代女词人近90人,女诗人200多人。宋代女性作家有的来自宫廷嫔妃、大家闺秀,有的来自平民百姓、婢妾娼妓。她们中,除李清照、朱淑真外,魏夫人、吴淑姬、温琬、张玉娘等人,也是当时较为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从闺阁中走向了世界,突破了女性学单一的闺中诗模式,其中更有抒情写景、咏史怀古、军旅边塞、爱国之诗等,整体质量达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峰。

——摘编自李兰《宋代女性文学成因及价值探析》等

材料二   宋代将女性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风尚盛行。如词作品中描写最多的便是女性,这与宋代歌楼酒肆业的高度繁荣密切相关;同时,词的婉约性决定了它更多地以“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为描写对象。除此之外,宋代文学中还有较多女性形象塑造的是话本小说。它对市井小民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她们努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格,其经典形象深入人心。

——编自杜少静《浅析宋代女性与文学之关系及其产生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女性文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将女性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风尚盛行”的原因。
4 . 中国古代文学从宋代伊始呈现出多维度的新风貌。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作者

社会身份

代表作品

东汉

曹操

魏国创立者

《龟虽寿》

东晋

陶渊明

彭泽县令

《归园田居》

唐朝

李白

李唐皇室宗亲

《望庐山瀑布》

唐朝

杜甫

唐代小吏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宋代

无名氏

说书人

《大宋宣和遗事》

宋代

李清照

家庭女性

《易安词》

元朝

关汉卿

医生

《窦娥冤》

明朝

施耐庵

钱塘县尹

《水浒传》

明朝

罗贯中

商人作家

《三国演义》

材料二   ……(宋)从原来的诗和文,扩大到词、曲、小说,包括后来的南戏等,都是和市井有密切关系的。‥‥‥从过去的士族文人,扩大到了庶族文人,就是平民身份的文人,进而扩大到了市井文人。比如出现在明代的《三国演义》,实际诗由《三国志》演化而来,宋代许多人在市井说书,“说三分”,三国故事不断演化,后来就形成了《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文学不仅服务于上层,服务于士人,也服务于当时的市民和更广泛的社会大众。

——摘自邓小南《中国通史大师课》

(1)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宋以后文学新风貌的表现。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风貌之成因。
2024-01-0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4届高三1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成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不断发展。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从欧洲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四川机器局,四川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四川机器局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社会的管理方式,早期主要生产机器、枪炮、火药等,后期还增加了电灯等民用产品。在四川机器局的带动下,一部分官僚绅商等投资现代工业企业,到1911年四川近代工业企业遍及矿业、印刷、纺织等20多个行业,还对云南等周边省区的现代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机器局创办的特点,并分析四川机器局创办后的积极作用。
6 . 据《渑水燕谈录·歌咏》中记载,宋人张芸叟“奉使大辽,宿幽州馆中,有题子瞻(即苏轼)《老人行》于壁者。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大苏小集》”。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A.各政权间文化认同趋近B.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C.民族之间差异不复存在D.文化交融日益加强
2023-12-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12月诊断考试(三)历史试题
7 . 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重要方法之一、表中诗人诗句反映了唐宋时期民族关系(     
时期诗句出处
①“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③“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
④“歌酒长春不夜,金翠照罗绮,笑语盈盈。陆海人山辐,万国欢声。”曹组《声声慢》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8 .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商业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发展C.理学的影响D.儿童礼仪的培养
2023-12-1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抽测(二)历史试题
9 . 如表列举了唐宋时期三位诗人的诗句。诗句中描述的现象反映了当时(     
朝代作者作品诗句
晚唐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北宋梅尧臣《闻进士贩茶》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笥经箱为盗囊。
南宋陈普《古田女其一》插花作牙侩,城市称雄霸。梳头半列肆,笑语皆机诈。
①商业活动主体多元   ②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③社会环境相对开放   ④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12-0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10 . 唐朝往往诗酒交融,无数文人在醉酒后留下千古名篇。而宋代文人儒者填词赋诗、以茶入词。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宋明理学的要求B.市民阶层的追求C.物质生活的进步D.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3-11-3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单科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