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阳修做过礼部侍郎,他对已有的薛居正著《五代史》甚不满意,决意重修。他主张就用“春秋笔法”对这“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的乱世加以扬善彰恶。他在这部私修史书中专门立《一行传》《唐废帝家人传》《义儿传》等,以表彰乱世中的忠臣义士;同时,对于一生事四娃、历十君还恬称“长乐老”的冯道大加挞伐:“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因“褒既”需要,欧阳修严格使用词语,甚至出现笔削史料的现象。

——摘编自杨华《中国古代的家礼撰作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1928年中共六大将中国社会性质确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解决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困扰,但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大规模展开。中国社会史论战则由现实诉求引申到历史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所总结的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是否一致。论战在1937年基本结束,经过论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到广泛认同。在此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对中国现实和历史问题的研究中。

——摘编自李娟《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来龙去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阳修著《五代史》的做法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史学的重要功能。
2024-02-2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3届高考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美在历史学习中发现,严复、陈寅恪、钱穆等著名学者都曾评价,当今社会的很多现象大都为宋人所造。小美尝试考证当下都市生活习以为常的“饿了么”“美团”等外卖服务是否在宋朝也有流行,据此,搜集到以下史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朝代作者著作节选内容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笔记体散记文)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笔记体)
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处处各有茶坊、酒肆……下饭鱼肉等铺。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笔记体)
孝宗皇帝孟享(宗庙祭礼)回,就观灯买市……宣押市食(宣召内侍点外卖吃食)……如李婆婆羹,南瓦子张家圆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小美搜集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外卖服务早在宋朝也有流行”是否可信。
2023-06-21更新 | 66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2023·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解释为北宋年间汴京百姓清明时节郊外踏青及城内经济生活的情况。清明即指农历清明时节。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图中有小孩在河中游泳嬉戏。按河南清明时节的气温判断,即使气候反常,气温回升较快,也绝不会达到20℃以上,而没有20℃以上的气温是绝不适宜儿童游泳的。因此“清明”二字不能从时间上解释,只能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角度去考察。这说明(     
A.研究历史须采用多重史料互证之法
B.绘画作为艺术作品,史料价值较低
C.实物史料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生活的原貌
D.艺术作品作为史料使用时需要进行甄别
4 . 航济亭是北宋时期位于明州(今宁波)定海的驿亭,下表是关于航济亭的记载。根据材料,下列论述合理的是(     
出处内容
罗濬《宝庆四明志》航济亭,县东南四十步,元丰元年建,为高丽使往还赐宴之地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丰二年五月壬辰,赐明州及定海县高丽贡使馆名曰乐宾,亭名曰航济
王应麟《玉海•宫室》元丰二年明州及定海县作高丽贡使馆。五月二十五日赐名乐宾(亭曰航济)
A.史料形成时间决定价值程度B.海路在北宋外交中发挥作用
C.材料都是二手史料,可信度低D.明州主导北宋对外贸易通道
2023-06-08更新 | 336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联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业繁荣与社会生活历史研究重视在丰富确实的史料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综合研究,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以上信息对研究宋代“商业繁荣与社会生活”有哪些史料价值。
(2)若全面认知宋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你认为还应关注哪些基本要素。
2023-06-02更新 | 376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是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强调在丰富确实的史料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综合研究,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现在史学界通常把史料分为三大类,即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其中实物史料大体上可再分为遗址、墓葬、遗物、人体本身和古代语言四小类。史料各有特点,难以相互代替,但可相互补充。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图1、图2是有关宋代的两则史料。




        
     图1涧磁村定窑遗址附近地形及发掘坑位图                                                       图2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1和图2在研讨宋代社会经济时的史料价值,并指出在运用史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需全面认知宋代社会经济应该关注的基本因素。
7 .

历史笔记资料表

作者

书名

内容

北朝杨街之

《洛阳伽蓝记》

展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扶闻,书中亦有不少神异鬼怪故事。然其遗闻轶事,颇足以补史乘存文献。

唐朝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

记载禄山诸事,文辞灿然,叙述颇详,而不免于琐杂,然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所记禄山事,亦不能舍此而他求也。

宋朝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自都城、坊市、风俗、典礼,糜不该载。如此之类,皆可以互相考证,订史氏(史家)之误。

——选编自姚继荣《唐宋历史笔记论丛》


根据上表信息,归纳“历史笔记”的特点,并简析表中三种“历史笔记”的史料价值。
2023-05-30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治通鉴》在探讨历史盛衰上体现出史学求通的思想,由于时代的特点,司马光总结历史盛衰经验,除关心秦何以亡,汉何以兴,隋何以亡,唐何以兴这些问题外,侧重探讨如何用封建纲常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司马光关于历史过程的王道、霸道的观点是保守的、倒退的历史运动观。《资治通鉴》选择史料的标准:一是求实,这是考异法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鉴盛衰,法善戒恶,这是政治、伦理道德的标准。司马光考史是为修史服务的,《通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通鉴》在史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怀祺《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优秀史学著作的共性价值。
9 . 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     
A.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2023-11-01更新 | 621次组卷 | 15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4届高三一诊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学习中,小明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他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初步还原史家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

步骤1: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认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曾长期稳定在北方黄河流域。为此,小明基于以下材料,对历史上南北经济权重进行了比较分析:

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步骤2:接下来小明证明,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南北经济权重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并在宋元时期完成南移。小明搜集了如下材料,以呈现这一变动的过程。

材料二   自至德(756~758年)后,中原多故,襄邓(今湖北、河南交界地带)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人士),尽授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洧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 890 307石,北方5 224 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材料五


——整理自华林甫主编《中华文明地图》


(1)材料一中可探究的经济因素有哪些?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五提供了哪些探究经济发展的新视角?
(2)根据步骤二所列材料,小明认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这一结论,说明其理由。
(3)在研究方法上,小明会如何总结从步骤一到步骤二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