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夜市起源于汉代,兴于唐代。唐代韦述的《西都杂记》中记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护治安,从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一年之中除上元三日市场可通宵达旦,其余时间都要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在实行宵禁制度时,夜间的活动多为上层贵族、官僚阶级和部分文人在豪邸中进行的宴饮活动,市民阶级的活动较少,到晚唐五代时期,宵禁制度有所松弛,由原本的里坊制度转变为坊市制度,出现专门的草市、夜市,丰富了下层民众的娱乐生活。

——摘编自孙黎《我国夜市发展综述》

材料二   宋代夜市日臻成熟,宋朝定期、定点集市夜市、节日夜市遍布全国城乡。北宋首都开封,南宋行在临安(杭州)都是具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南宋临安的夜市与东京开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主要街区都有夜市,店铺林立。朱雀门外尤以“州桥夜市”与“马行街夜市”两处较大,东大街也是“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即便是禁地皇宫,周围也有酒楼、店铺。时半夜酒楼作乐喧嚣声甚至传入皇宫内。商品交易、娱乐、服务性场所或机构有很多,其中在夜间经济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酒楼、茶肆、邸店(客店)、塌坊(仓库)、瓦舍(瓦子)。经营项目多是餐饮、住宿、百货等。

——摘编自李华瑞《古代夜市,为何宋朝最兴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夜市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夜市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宋朝泉州古船(为远洋海船,采用了先进的水密隔舱技术)和“南海一号”(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不同,西沙群岛海域发现的“华光礁一号”沉船,则是发现于远洋航线上的商船。“华光礁一号”发现于西沙海域的华光礁礁盘内侧,年代属南宋时期,这也是中国水下考古学界第一次在远海海域完成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华光礁一号”出水遗物近万件,有瓷器、铁器、铜镜、铜钱等,瓷器产地除江西景德镇以外,主要为福建窑口产品,包括德化窑、磁灶窑、闽清窑、南安窑、松溪窑等。

——摘编自姜波《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更上一层楼,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无论是中国对外投资,还是外国对华投资,都彰显了友谊和合作,体现着信心和希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光礁一号”沉船考古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的都城中的寺庙、茶坊、酒肆都成为了重要的娱乐场所。在以坊市制度为基础构建的唐长安城中,酒肆茶坊的分布区域与其主要服务对象以及都城的政治、经济存在紧密联系。入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一些重大变革,都城东京的公共娱乐文化活动也更加繁荣昌盛,城市市民的休闲活动空间得到了不断扩展。

——摘编自李瑞《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


材料二   


——图文摘编自李瑞《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


(1)据材料一、二,指出图1唐朝长安城酒肆茶坊区域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图2宋代休闲娱乐场所区域分布与唐代相比呈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3-01-10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京倚汴水建城,便于漕运。……五代至宋,东京逐渐繁盛,如潘楼街南,多是真珠匹帛香药铺席。……潘楼酒店下,买卖衣物书画珍玩。还有瓦舍(娱乐场)勾栏(剧场),演出百戏伎艺。……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宋政府在广州、泉州、福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友好往来。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货物,及五万贯者,补官有差”。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形成了非常不同的分工模式:游牧文明是劳动密集型;农耕文明更接近于资本密集型,犁的使用需要劳动者的上肢力量和握カ,因此男人在劳作中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于是形成了明确的男女分工。

——摘编自加州大学朱利亚诺等《性别角色的起源:女性与犁》

材料二宋代商业化的展开,也是市场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市场化不但表现为民间的衣食住行均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宋代江南一带的许多农户,基本上已经不种田,“糊口之物,尽仰商贩”。…明代朱元璋似乎下定决心要将中国改造成为一个封闭而宁静的巨型农村,人们待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得擅自离乡离土;这个宁静的秩序不欢迎流动的商人、喧哗的商业,不需要市场与货币,国家的赋税也以实物税与劳役为主。至于开放的海岸线与嘈杂的海上商贸,更是不可容忍的

——摘编自吴钩《为何别朝之亡皆自亡,宋朝之亡亡天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明初对宋代经济特点的“改造”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