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元时期,社会文化重心下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小说集《夷坚志》中出现的一大批儿童人物形象就是当时社会变迁的折射。

形象一:孝敬父母的儿童形象。六岁的宜哥为了母亲不受产乳之苦,虔诚念诵佛道二经,每以清旦,各诵十遍。仰天焚香,输写诚恳,两年之后其母病惠遂绝,该故事彰显了孝道的观念。

形象二:走街串巷的儿童形象。儿童成为流动性的小商贩,他们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卖豆小儿、卖鞋小儿就是现实儿童参与经商的缩影。

形象三:遭遇恶报的儿童形象。一幼女嗜饼,每食时,但取其中有糖及麻者咀之,而弃其图,后震雷击之,堕地死,整个故事宣扬了恶习有报的观念。

摘编自姚海英《宋元社会生活的形象透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小说集《夷坚志》中塑造的一个或多个儿童形象,拟定一个符合宋元时期社会变迁的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鲜明,持论有据,逻辑严密,结论明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形式多样的歌舞百戏很多是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有所创新,表演形式多样。如以说唱为主要形式的口头表演艺术,像弹唱、小说、说话等;以叙述故事为侧重的表演活动,如百戏、杂剧、宫调等;还有以竞技为主的表演活动,如投壶、蹴鞠、相扑等。宋代歌舞百戏的演出地点分布较广,有大型综合表演场所—瓦舍勾栏,有供人休闲娱乐的茶坊、酒楼等,也有专门搭建的乐棚、彩楼,甚至有随机的露台、空地都成为歌舞百戏的演出地点。

——摘编自段淑心等《由娱乐方式变化看唐宋社会风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并对其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 .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许多学者用“革命”一词来概括宋代经济文化的明显进展或变化。(注:此“革命”并非特指颠覆性的变化,也包括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积累性、延续性的,在渐变过程中呈现某些突出的表现)

材料   著名史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上世纪70年代著有《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一书,主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讲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他在这部书里提出,中古时期的中国出现过所谓“经济革命”,他指出的时段正处于宋代。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史家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做过类似的概括,如有的学者将宋代传统农业达于成熟称为“绿色革命”。

——摘编自甘阳主编《新雅中国史八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提出宋代社会的两个“革命”,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的“革命”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第一帝国”和隋唐“第二帝国”,都是以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自然经济气息浓厚。与汉唐相比,宋朝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社会母胎中急剧成长,以前未曾见过或者虽有征兆却并不明显的诸般新气象,此时却呈现在我们面前,宋代经济已然处在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夜。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性缺陷,这一进程终未结出现代化之正果。

——摘编自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局部或整体),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4-02更新 | 786次组卷 | 9卷引用:高一上期期末综合复习检测卷(二)-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及单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