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形成了非常不同的分工模式:游牧文明是劳动密集型;农耕文明更接近于资本密集型,犁的使用需要劳动者的上肢力量和握カ,因此男人在劳作中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于是形成了明确的男女分工。

——摘编自加州大学朱利亚诺等《性别角色的起源:女性与犁》

材料二宋代商业化的展开,也是市场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市场化不但表现为民间的衣食住行均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宋代江南一带的许多农户,基本上已经不种田,“糊口之物,尽仰商贩”。…明代朱元璋似乎下定决心要将中国改造成为一个封闭而宁静的巨型农村,人们待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得擅自离乡离土;这个宁静的秩序不欢迎流动的商人、喧哗的商业,不需要市场与货币,国家的赋税也以实物税与劳役为主。至于开放的海岸线与嘈杂的海上商贸,更是不可容忍的

——摘编自吴钩《为何别朝之亡皆自亡,宋朝之亡亡天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明初对宋代经济特点的“改造”措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的发展,不限于城内坊市格局的打破,值得注意的是,还打破了城郭的限制。随着宋代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再冲破原有的城墙束缚,向四周近郊地区扩展。北宋首都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都发展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相对于前朝的传统的古典型城市而言,宋代的城市的转型,有较新的发展趋势,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一个新发展阶段的开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通史隋唐辽宋金卷》等

材料二   清朝前期商业十分繁荣,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变为商品,行销海内外。如苏州的丝棉,江宁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广东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叶等,都是当时大宗交易的商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扬州、镇江、无锡等大城市都很繁华。

——摘编自李安泰《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城市繁荣的原因。
2021-07-2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前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起来。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强其商业功能,例如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外商云集,“胡风”甚盛。此外,当时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数县的治所都设有“市”。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唐前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两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2022-01-1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相对封闭。生产出未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摘编自《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宋代以前,绝大多数城市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政中心,它们的商业意义远远比不上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宋代开封城中出观坊、市,巷名并列,形成了工商与居民杂居,面街而居,呈现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的景象。商人为扩展营业范围出现了“侵街”现象,当官吏向侵街的店铺收税时,说明政府已经承认了侵街设店的合法性,古典的坊市制走向瓦解。……随着宋代城市人口的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宋政府把汴京临安等大城市贴近城郭的草市当作城镇的一部分来对待,这样,城市就容纳了更多的作坊和行铺。宋代的城市转型,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一个新发展阶段的开端。

——摘编自《略论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


(1)据材料概括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