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治通鉴》在探讨历史盛衰上体现出史学求通的思想,由于时代的特点,司马光总结历史盛衰经验,除关心秦何以亡,汉何以兴,隋何以亡,唐何以兴这些问题外,侧重探讨如何用封建纲常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司马光关于历史过程的王道、霸道的观点是保守的、倒退的历史运动观。《资治通鉴》选择史料的标准:一是求实,这是考异法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鉴盛衰,法善戒恶,这是政治、伦理道德的标准。司马光考史是为修史服务的,《通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通鉴》在史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怀祺《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优秀史学著作的共性价值。

2 . 材料   苏轼,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 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神宗照宁年间,东坡知密州任上,遭遇大早和蝗灾。熙宁八年(1075) 三月至五月,凶早,东坡多次祈雨于常山,作《祭常山神祝文)。祈神常山庙修成,东坡作《祭常山祝文),说“追滋有秋,岁得中熟”。因在常山泉水处祈雨,东坡立名日“雩泉",并作《雩泉记》。“记”中感谢神思,也指斥官吏不闻.不问百姓所诉连年蝗早灾情。六月至十月,复大早,皇令三次祈雨于常山,诏示常山神封爵,东坡相继作.《祭常山神祝文》第二首及《超然台记》。

----摘编自 《百度百科》及《“天地与人一理也”----苏东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与实践》饶学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轼的文学成就,并分析宋词走向繁荣的原因。
(2)评价苏东坡写祈雨文的作用。
2020-06-0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