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1 . 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连,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B.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C.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D.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至元二十八年(1289),回鹘人高克恭出任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经常往来于苏杭,擅画墨竹,题诗亦“自得天趣”。时人评之:“画入能品,故其诗神超韵胜,如王摩诘在辋川……,思与境会,脱口成章,自有一种奇秀之气。”由此可以推知(     
①其人画品高于诗品②文人画诗书画一体③苏杭地区市民文化兴盛④大一统促进民族交融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为苏轼的《木石图》。画中绘有一枝枯木,虬屈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显示出了无穷的活力。树脚下有一怪石,石状尖峻硬实,石皴却盘旋如涡,显现出此石顽强的生命力。画家借把熟悉的奇石、古木画在一起,更鲜明地表露了作者耿耿不平的内心。由此可见,该画作(     
A.注重和强调写实B.深受商品经济影响
C.讲求意境和情趣D.世俗化趋向较明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如下图)。但元代虞集评论说,“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永未休”。此种格调渐成元代外族类题画诗的主流基调。这一变化反映了(     

宫素然《明妃出塞图》
A.时代背景影响士人心态的变化B.程朱理学坚守夷夏之防
C.文人精神备受民族压迫的摧残D.元代诗人丧失民族气节
2022-12-26更新 | 121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福州黎明中学2024届高三选择考冲刺(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该评价主要是肯定元曲(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6 . 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先秦、汉、唐、宋等时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隶书、中朝、水排、《神农本草经》
理学、柳词、三衙分权、四监司
雕版印刷、曲辕犁、禅宗、藩镇
刀形币、何尊、田氏代齐、铸刑书
A.④①③②B.②③①④C.④①②③D.①④②③
7 . 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可能经历到的是(     
①带上指南针出海捕鱼
②在一次参加对辽作战中使用火箭
③在开封开了个印刷作坊,大量印刷畅销书《窦娥冤》
④看到画家张择端正在展示他的名作《清明上河图》
⑤朱熹开讲坛,阐述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2022-11-13更新 | 358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B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代印本小说有两大消费市场:一是文言小说读者群,包括上至皇帝,中层的一般士宦,下至太学生与州县学生;二是包围其外的白话小说读者群,文人士大夫也进入了这一消费群体。宋代一般印本书每册仅约三四百文,小说定价还要低廉。由此推知当时(     
A.商业发展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B.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嬗变
C.印刷术发展助推世俗文学繁荣D.印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图1、图2是宋朝小品(小尺寸)花鸟画。该类作品状物精微,力求构思新奇,营造格调优雅而隽永的意境,表现出独特的趣味,在中国花鸟绘画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据此可知,这类绘画(     
A.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B.具有科学求真的精神
C.体现了文化世俗化趋势D.承载文人的价值追求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北宋】苏洵《六国论》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作用。说明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
(2)材料三中苏洵的论述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2022-08-28更新 | 217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