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政治方面是如何推进大一统格局的?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

材料三: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唐玄宗
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三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材料四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4)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021-11-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等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 完成ド列要求。

材料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 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 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 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 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 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的特点,并分析农书内容不断变化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乡间卖唱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一》

材料二   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注:《夫妻对坐宴饮图》出自河南禹州白沙宋墓壁画。本图的场景是夫妻对坐宴饮,并侧身看乐舞表演,身后有侍者手捧食具站立。


分别指出材料一、材料二的史料类型。根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朝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
2023-06-1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
4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摘编自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法国)《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在文化领域具有“领导地位”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并分析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陈邦瞻编著的《宋史纪事本末》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指远古)一变而为唐、虞(指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以至于周,七国(指战国时期)为极(意为尽头,结束)。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即五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材料二   晚清启蒙思想家严复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材料三   史学家钱穆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近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三关于宋朝历史地位的相同观点。
(2)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该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全面。)
2021-05-15更新 | 330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王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因素。中国汉字从商朝开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许慎《说文解字》

材料三   (甲骨文)迄今考古发掘所见单字已达四千五百多个,已经辨认的也有一千两百多个。其内容与《史记·殷本纪》所载世系大致一致。


(2)材料二、三都涉及汉字的起源问题,你认为哪则材料比较可信?请说明理由。

材料四   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3)指出宋代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一简要说明理由。

7 .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市民文化的崛起是南宋杭州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特点。

——林正秋(宋史研究专家)

材料三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8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El食便很少发生。

_______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2016-11-27更新 | 1744次组卷 | 2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