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雕版印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五代后期已经相当普及,主要表现为:民间刻书规模日益扩大、刻书门类广泛,但都是有关佛经、字书、历书之类社会杂书,而没有正统(官修)经典、正史书籍。那时国子监科考都是用的抄写本,将儒家经典雕刻在石头上,供人们阅读、传抄、拓印和校正。至后唐长兴三年二月,政府批准中书门下关于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的奏请。“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仔细看读,后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也是政府对印刷术的第一次利用。

——摘编自王志国《五代国子监刻书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初兴于唐、五代的雕版印刷,终于在两宋之世大放异彩,迎来了中国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期。宋代文豪苏轼曾云:“余尤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汉书》《史记》而不可得,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转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宋代形成了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共同构建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宋代出版业既包括文本的出版,也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技术等内容。如纸张、墨、书法、刻工、雕刻技术、印刷技术、作坊生产流程、书价、图书发行、版权保护、图书广告等。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代雕版印书的新变化及其对图书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籍出版的特点及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齐民要术》书影

   
图2毕昇活字版(模型)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③》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摘编自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科技成就出现的时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科技灿烂辉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火药、印刷术发明的世界意义。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周尚兵《对唐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再认识》

材料二


——摘编自王亚民《明代的科技发展与世界的比较研究》

材料三   欧洲从13——15世纪便陆续办起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各种有教养的人的世俗学校,在这类学校中学习研究几何学和自然哲学(科学)等课程不仅是必需的,而且还会受到鼓励,哥白尼等科学巨匠就出自这类学校。在16世纪的意大利,布鲁诺,伽利略等人奠定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基础,伽利略发明了对科学知识进行严格检验的系统的实验方法后,使科学成为"实证知识"且完全脱离作为“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体系,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17世纪末,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极大地借鉴了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空间、运动、静止、位移和力的研究。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还非常明显地携带了相应的文化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就是一种文化。

——摘编自钱兆华、高文芳《西方近代科学诞生和发展的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文化因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6——17世纪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文化条件。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6——17世纪中西科技发展差异的认识。
2022-12-15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上流社会中流行射类、蹴鞠、棋类、水上活动、角力、田径、武术、节令游戏以及百戏等体育活动。《宋史》中记载,上流社会对体育礼仪的规定非常严格,如打球包括了鼓乐、服饰、仪式等等诸多程序和规矩,礼法森严。朱熹提出“修建射圈,提倡习射;效法孔孟,尊崇六艺以及登山郊游,导引调息”的体育思想。民间也兴起各类体育活动,并出现大量专业的体育“社”,如打球社、齐云社、角抵社、锦标社、锦体社、英略社等。宋代《齐云社规》记载蹴鞠有十紧要:“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都城开封街市店铺甚至还专门出售一种儿童秋千,设计精巧,深受百姓喜爱。城市里也出现一些新的娱乐场所,将文艺表演和休闲体育结合起来,吸引大量的市民来休闲娱乐。

——摘编自周丛改《宋代体育的繁荣及其成因》

材料二   在忧患严重的不利情况下,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 、“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体育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任选三个宋代“革命”举例进行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雕版刻印书籍自唐代开始后,至五代日益盛行。唐朝至五代前期,佛经和日历多来自民间坊肆。如935年后蜀相毋昭裔刻的《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等都是私家刻书。932年,后唐宰相冯道奏请雕刻《九经》,由国子监任其事,官刻就此滥觞,刻印历时20余年,刻书规模随之扩大。官方雕版刻印的书籍,有佛经、字书、历书以及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儒家经典之类,其中儒家经典更受重视。官方雕版印书事业由此发展起来。

——摘编自刘俊熙《我国书籍雕版刻印的萌芽阶段——唐、五代时期》

材料二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国子监、国史院、秘书省等中央机构都雕印了大批书籍,包括儒家的“十三经”“十七史”和《资治通鉴》《齐民要术》《周髀算经》等。士大夫们私人刻书不在少数,流传至今的有刻于1171年的《史记集解索隐》《三皇本记》《周本纪》等。刻书中:除汴京、临安外,还有福建的建阳以及四川的成都等全国200余处。宋代所刻书籍质量,校勘严谨,在书写艺术和刻印技术上都达到成熟。同时,宋代的雕版印刷推广至辽、西夏金等政权,流传于世的《契丹藏》《经藏》(金朝)和《大藏》(西夏)即为明证。

——摘编自云利英《简述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五代前期雕版印书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版印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作为“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的主要表现及雕版印'发展的意义。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唐、宋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任选三个方面,说明宋代在这些方面的新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初,定令又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敞。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孟子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宋代直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成就,简析促使这一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2022-07-04更新 | 231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经济、文化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古代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反映在出版事业上,就是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宋代的书籍装订,已由卷轴形式过渡到装订成册的册叶形式且已经十分完备,并普遍推广全国各地。宋代出版的书籍种类繁多,数量很大。不仅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农、桑、医、算等专著以及法律、地理、建筑等类书籍大量出版,卷帙浩繁的佛藏、道藏多次上版刻印,而且还出版了数以千卷计的大型类书。刻书机构遍及各地,不仅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刻书机构如国子监、崇文院,而且地方政府也都刻印大量书籍,同时私人也纷纷刻书,出现了大量私人开设的书铺刻书出售。虽然这时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但宋代书籍大都仍采用雕版印刷,这些书不仅印制精美,富有艺术性外,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因为它们是很多书籍的祖本,自然成为研究历史和其他考据的早期版本依据。

——摘编自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凸版印刷术、平板印刷术以及凹版印刷术使得我国的印刷技术实现了从手工到机械的跨越。出版物也由之前的以线装为主逐步演化到平装、精装为主的图书形制。中国的传统出版向来是以经史子集为主体,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中西方的接触也日渐频繁,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广泛地了解和移植西方文化思想,并翻译出版了大量的西方图书,这就使得中国的出版物内容加入了新鲜的血液,各种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等新学科随之出现。另外出版观念的变革以及出版机构和管理的革新,都曾为中国传统出版向近代出版的转变添砖加瓦。

——摘编自陈力《中国图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图书出版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宋代相比,近代图书出版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医疗机构, 可分为中央和地方医疗机构。中央的医疗机构有三个部门,一是掌管全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太医署,二是为帝王诊疗服务的尚药局,三是为太子治病保健的药藏局。地方医疗机构根据人口数量不同,其设置规模也各不相同。唐代制定了对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管理的法律制度,仅对因医致死伤(医疗事故)与借医行骗(非法行医或诈骗)等情况作了详细规定,还专门对妨害卫生,诸如卖假药、毒药等也作了专门规定。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处罚也有一整套措施。

——摘编自徐正东、邓盛木、刘博《唐代医事管理与医疗机构设置制度初探》

材料二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运行,主要通过建置机构的方式贯彻执行。宋代医政被称为鼎新革故的时代,这一时期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医政建设呈现出空前活跃状态,医疗福利制度较之前朝重视宫廷医疗向平民医疗转移。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医疗福利制度的有效实施为目的,针对皇族及官员、军人士兵、平民百姓等三大社会阶层建立医疗机构,施以医疗福利。同时政府通过抑巫扬医、培养人才、检束医官等方式加强医疗人员管理,保障医疗福利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医疗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医疗福利制度加以解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前人们常说:宋朝的历史太窝囊。其实,两宋历史有其很不窝囊、很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一面……一讲到宋代,就贬就抑:积贫积弱。其实,宋代弱而不贫。如果一定要说宋代贫,也仅仅是指其中央政府在一段时期内财政比较困难。有宋一代“革命”多。某些学者将宋代石炭即煤的广泛使用并运用于冶炼称为“煤铁革命”或“燃料革命”,其实质为能源革命;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称为“农业革命”;将城市面貌大改观,坊市制度的打破,商品交易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再受限制称为“商业革命”;将纸币的产生称为“金融革命”;将印刷技术的提高以及所引起的书籍逐渐普及称为“印刷革命”。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使用“革命”一词是否恰当,人们可以提出质疑。但很难否定宋代在不少领域的较大发展,有的领域甚至可以用“突飞猛进”一词来形容。积贫积弱之说实不可取。

——摘编自张邦炜《瞻前顾后看宋代》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