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洪武十五年二月,朱元璋“谕水西、乌撒、乌蒙、东川、芒部、沾益诸酋长‘今遣人置邮驿通云南,宜率土人随其疆界远迩,开筑道路,其广十丈’”;洪武二十四年六月,朱元璋又“遣官修治湖广至云南道路”,同年置“永宁至沾益州邮传四十八”。这表明在明朝(     
A.驿道开发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
B.西南地区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C.道路畅通是西南基层管理的根本保障
D.驿站管理是明朝开疆拓土的先决条件
2 . 明修元史时,记载东北、西南各民族状况以及历史上中原王朝逐步将该地区纳入大一统政权之下的有关史事。清修明史,尤为重视考察在明朝时诸土司区、藏区、新疆和蒙古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这表明明清时期(     
A.史学研究促进了国家统一进程B.新的政权继承了前朝版图
C.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得到加强D.对边疆地区治理逐步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万历年间《贵州通志》记载:“自汉以来,(贵州)代多羁縻,未有若我国家收之幅员之内,一视之而树之屏者,……今日之黔,东则楚,西则滇,北则川,南则粤,是腹心而喉咽也。……帝王何乐与远夷区区争一顺逆者?可以长思矣。”据此可知,明初贵州建省意在(     
A.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B.消除西南地区割据势力
C.构建西南边疆防御体系D.适时调整基层治理手段
2023-11-17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明朝法律对边境关卡的茶贸易有严格规定:“凡犯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查问)者,并论死”。明朝政府实行针对茶叶的不定期的巡视监察制度;让西部边民以马为赋,实行茶马互易。这表明明代(     
A.重视边疆地区的管辖B.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
C.改善边疆民众的生活D.推动内地与边疆管理一体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朝藏区政教首领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贡赐贸易带来的大量茶叶等也被用于寺院法会,或是熬茶、布施、供献等宗教活动。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贡回市茶” (     
A.实现藏族地区政教合一B.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
C.推动藏族地区社会发展D.消除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
2023-05-05更新 | 955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12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堂例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如表为清初成都城市景观修建情况表,如表反映清初成都城市景观修建(        
修建时间修建景观修建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成才文庙四川巡抚佟凤彩
康熙七年(1668年)捐修青羊宫三清殿四川巡抚张德地
康熙七年(1668年)修建了武侯祠的三绝碑亭、惠陵版坊四川巡抚张德地
康熙十年(1671年)杜甫草堂巡抚罗森、布政使司金携、按察使司宋可发、成都县令戴宏烈等,还有二寺僧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锦江书院按察使刘德芳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二仙庵按察使赵良壁
A.广泛调动了社会参与B.蕴含了政治社会意图
C.奠定了后世城市形态D.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2023-04-20更新 | 302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史·土司传》记载说,土司“必假我爵禄,宠之以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唯命”,若朝廷调遣繁多,则“急而生变,恃功怙过,侵扰益深”。这(     
A.为边疆动乱埋下了隐患B.体现了明朝阶级矛盾尖锐
C.说明土司由明政府册封D.有利于强化对边疆的治理
2023-04-16更新 | 320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明初,在西南地区沿袭土司制度,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朝廷只是“稍与约束”,后来规定“袭替必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指皇宫)受职”。新规定意在(     
A.消灭割据B.制约藩镇C.笼络土官D.彰显集权
2023-04-07更新 | 48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地缘安全战略的演变   

古代在地缘安全战略布局上,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

——据赵莎莎《中国地缘环境新态势及其战略选择》

晚清鸦片战争后,海防和塞防(陆上边疆)争论不断。李鸿章认为:“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一国生事,诸国相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

——据张璐漫《晚清国防战略转型研究》

民国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就把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黄河以北为第一防卫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第二防卫区;长江以南及浙闽两省的第三防卫区;两广为第四防卫区。“应将防区内兵力集结,以便与暴日周旋。”

——据谭备战《南京国民政府国防军备建设研究(19311937)》

20世纪60年代1964年开始,东部沿海大量的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涌向了中西部地区,并形成了1965年前后三线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原王朝地缘安全战略的内容,并结合史实予以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地缘安全战略作出了哪些阶段性调整,并结合史实说明调整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费正清论及明成祖迁都时指出:“北京远离中国人口和生产的中心地区,易受游牧民族的侵害,而且严重依赖长江下游地区的产粮,但它却成为中国好几个政权的首都,实在是太令人惊奇了。这绝不能是巧合,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首都必须同时也是亚洲腹地非汉族地区的首都。”据此可推知,明成祖迁都(     
A.成为导致明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B.加剧了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C.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D.其政治意义小于经济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