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北是影响中国历程的一个关键地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处边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又是进入中原的诸多民族的故乡,更重要的,又是多个王朝的“龙兴”之地,因而使得东北地区的历史具有独特性,为其他边疆地区不可比拟。明代的东北,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明政府实行“乃因其地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飞放、畋猎,俾各安其生,咸属统内”的政策,又在元代“站赤制度”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广设驿站,增辟水陆交通线,使东北地区的交通线纵横交错,形成为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交通网络,并与内地密切联系,使东北地区成为明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

(1)指出以东北为“龙兴”之地的三个王朝,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加强对东北地区管理的举措和特点。

材料二   17世纪之末,俄军东侵至外兴安岭西麓时,乃为强大清军所遏阻。一战之下,俄军挫败,乃有中俄《_______▲_______》(公元1689年)之签订。该条约之主款厥为两强以外兴安岭为界,划疆而治。俄人之陆路东侵至此乃告一段落,双方相安无事者凡170年。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俄人乃撕掉条约,进占我东北,强据我海参崴,改名俄属“镇东港”,从此为患北方,至今未已。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对应的条约名称及该条约签订的意义,概述近代俄人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史实。
2 . 地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成为留存至今的宝贵文化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部分地名及由来

地名由来
呼和浩特
“浩特”在蒙古语中意为众多人口居住的“城镇”。隆庆五年,明廷册封鹤靶土默特部首领为“顺义王”,在长城沿线开放了数十处马市、民市。一时间,“边民垦田塞中, 夷众牧马塞外”。俺答汗下令筑起了“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了定居生活。
南徐州.(今镇江)东晋陆续建立许多与士族的北方旧籍同名的侨州、侨郡、侨县。
上海嘉定、江西兴国等
当南方新开发的土地人口上升到一定规模后,被析出或设置新的行政区划由年号获新名称。江西兴国取自于北宋皇帝宋太宗年号,上海嘉定取自于南宋皇帝宋宁宗年号。
析津府(今北京)
“天人感应”理论中有一项内容:“分野” ,即将天空划分成不同的星区后,将其与陆地上的行政区划对应。星次“析木”对应东北方。公元1012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将辽帝国的南京幽州(今北京)改为意为“析木之津”的“析津府”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6月上第1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朝在蒙古的边疆治理方略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朝廷取地名“南徐州”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地名的主要因素。
2023-07-2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元朝形势图                      图二 明朝形势图

材料二   观点①: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囿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整理

观点②:晚明的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而是有世界背景的,或者说是在世界潮流激荡下逐渐显现……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元、明两代对北部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主张,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释:选择观点①的用明代政治经济的史实说明之;选择观点②则用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说明之。
2022-03-18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实验班)历史试题
4 . 东亚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在这个地区产生的中华帝国在人类历史 上曾经有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不仅影响过去,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未来。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汉书·地理志》有“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贡见”的记载,说明汉朝已经与日本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了。孔子认为,外交关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国国内体现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相同原则。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中国向周边辐射的儒家文明板块,对周边“蛮夷”之国的文明进程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的东亚外交圈。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国家间的交往多在相邻的国家间进行,打上区域交往的烙印。

——摘编自邹近《张骞传说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与东亚国家外交关系更加成熟、稳定,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制。相互派遣使节,是双方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有时候使节团的规模庞大,少则几 十人,多则几百人,蔚为壮观。朝鲜每年定期向中国派遣使者,国王接受中国册封,使用中国的文字,奉中国正朔,成为中华传统世界藩属国的典型代表。日本向明朝派遣了使者,被永乐帝授予“日本国王之印”与准许来华的勘合贸易。勘合贸易促进了明朝与日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茶器、书籍等大量输入日本,加速了日本国内文化发展。

——摘编自陈奉林《古代东亚外交圈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   中国一直是主导东亚国际秩序的国家,按照东方国家的文化模式建立了一 套国际秩序与规范,即“天朝礼制体系”。中国一脉相承的对外关系史,铸就了睦邻 友好的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而不霸的民族风范。这种独特的民族风范具有 三大基本特征:“止戈为武、兼容开放、协和万邦。”

——摘编自陈奉林《古代东亚外交圈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外交圈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请列举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东亚国家外交关系的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亚外交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西宁卫地区的土司,虽部分为元朝沿袭,而正式受封于明朝,多为明朝西宁卫所之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百户等官。《西宁府新志》记载:“按宁郡诸土司计十五家,皆自前明洪武时授以世职,安置于西(宁)、碾(伯)ニ属,是时地广人稀,城池左近水地,给民树艺;边远早地,赐各土司。各领所部耕牧。内惟土司陈子明系南人,(以)元淮南右丞归附,馀俱系蒙古暨西域缠头或以元时旧职投诚,或率领所部归命。开后李氏、祁氏、治氏皆膺显爵而建忠勋矣。”至明朝完善土司制度的首要一点,就是分别流土,专门设置了区别于流官的土司职衔,但从制度上,所有土司必须受地方文武长官的约束,“隶验封者,布政司领之;隶武选者,都指挥领之”。中央政府于土司衡门内安插流官,以便对土司进行监视、控制。建之初,蒙古侵扰,需战马以充军备,随之“明洪武九年,始于秦州开设茶马司,收四川巴茶,易买西宁、洮、岷等处番马”。洪武ニ十九年(1396),驻守西宁卫等地的长兴侯耿炳文奏请,因秦州路远,安定等卫不便互市。次年,改秦州茶马司为西宁茶马司,又增置河州、洮州、甘州4个茶马司。明代由于茶马贸易的刺激以及封建国家向边卫民族征收马赋,西宁卫养马业于明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河湟为基地的官营畜牧业显盛。明廷于西宁边卫苑马寺,在今互助、民和等地,弃农还牧,建军马场,发展军马生产。洪武中茶马比价,“上马给茶一百ニ十斤,中马七十斤,下马五十斤”,明朝官营体制确立后,实行了贵茶贱马的政策。

洪武二十七年(1394),西宁卫镇抚李南哥建佛利于其地以居番僧,来请寺额,赐名曰:“宁番寺”。永乐八年(1410)封班丹藏卜为“净觉弘济国师”,年(1412)加封“净觉弘济大国师”,是当时西宁一带僧职中最高的品级。

——摘编自骆桂花、高永久《明朝西宁卫的军事成防与政治管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朝经略西宁的举措加以评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