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出现了多个新兴节日。开元十七年(729年),百官表请以唐玄宗生日为千秋节(皇帝诞节),得到唐玄宗首肯,唐玄宗还下令允许“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天宝五年(746年),陈希烈上奏,“太圣祖玄元皇帝(老子,唐奉其为始祖)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请同四月八日佛生日,准令休假一日”。这一建议得到皇帝首肯。贞元五年(789年),唐德宗颁布《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敕》:“朕以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内外官司休假一日。”在中和节这一天,百官要献农书,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来赠送亲友。此外,迄今仍堪称“大节”的清明节和中秋节也在此时诞生。据史料统计,唐代节假日的总天数超过了40天。

——摘编自张勃、李学娟《唐代节日特征述论》

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新兴节日出现的原因。
(2)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补充一条唐代新兴节日出现的原因并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
2024-03-2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司马迁笔下,不论历史人物是贫贱还是富贵,也不论其最后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有可称道的道德表现或事功作为,就会进入他的视野。对事功充分肯定,但不作为最高标准。司马迁讲究“天人关系”,沟通“天人关系”最为重要的路径是“善恶”,尤其是大善大恶。这在《史记》中有明确表述,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善者,天报五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

——高希中《司马迁历史人物评价理念试析》

材料二   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洪承畴(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清军入关前在松锦战役中失败,被俘降清)一直比较受人关注。自他死后至今的300年间,物议纷然,评价不一。

清朝入关后百余年间功臣,受到清政府的褒奖
乾隆年间被钦定为“贰臣”,受到贬抑
民国初期大体延续乾隆时期的评价
抗日战争时期被视为“汉奸”,大受挞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依据司马迁的人物评价标准评价汉武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洪承畴不同时期评价不一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九边之蓟镇。

蓟镇自山海,抵居庸(今北京昌平),延袤辽阔,国初号称腹里。

——《九边图说·蓟镇图说》

材料一   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

——选自选择性必修一《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

(1)根据材料选择蓟镇的地理位置(填字母)

材料二   蓟州一边,拱卫京师,密迩陵寝,比之他边尤重。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

(2)阅读材料一、二、分析归纳蓟镇成为九边最重要军镇的原因。

关于蓟镇建立的时间,史书记载不一、史籍中有下列不同的记载:

材料三   蓟之称镇,自(嘉靖)二十七(1548年)年始。时镇兵未练,因诏各边入卫兵往戍。

——《明史·卷六十七兵三》(编撰时间:1645-1793年)

材料四   自嘉靖庚戌(1550年)始也。蓟始为镇也,始设督府总三镇摄之也。

——《四镇三关志》(成书于1574年)

材料五   永乐二年(1404年),以陈敬为都督镇守边关……为蓟镇守之始。

——《卢龙塞略》(成书于1610年)

(3)根据材料三至五、分别归纳蓟镇设立的标志性事件。

现代有历史研究者补充《明实录》等材料

材料六   永乐十二年(1414年):命镇守蓟州都指挥陈景先督军民修筑遵化城及缘边关溢之倾颓者。

——《明太宗实录》

材料七   嘉靖二年(1523年):蓟镇金秋成熟。

嘉靖十二年(1533年):命给事中曾汴勘蓟镇巡抚……先后失事状……谓蓟镇失事其大者有五。

——《明世宗实录》

材料八   15名蓟镇镇守总兵官:张隆平(永乐)、陈遂安(永乐)、陈敬(永乐)、陈景先(永乐)、王彧(宣德)。

——《三屯营帅府职官题名碑》选自民国《迁安县志》

(4)结合上述材料,判断蓟镇建立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2024-04-11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4 . 地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成为留存至今的宝贵文化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部分地名及由来

地名由来
呼和浩特
“浩特”在蒙古语中意为众多人口居住的“城镇”。隆庆五年,明廷册封鹤靶土默特部首领为“顺义王”,在长城沿线开放了数十处马市、民市。一时间,“边民垦田塞中, 夷众牧马塞外”。俺答汗下令筑起了“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了定居生活。
南徐州.(今镇江)东晋陆续建立许多与士族的北方旧籍同名的侨州、侨郡、侨县。
上海嘉定、江西兴国等
当南方新开发的土地人口上升到一定规模后,被析出或设置新的行政区划由年号获新名称。江西兴国取自于北宋皇帝宋太宗年号,上海嘉定取自于南宋皇帝宋宁宗年号。
析津府(今北京)
“天人感应”理论中有一项内容:“分野” ,即将天空划分成不同的星区后,将其与陆地上的行政区划对应。星次“析木”对应东北方。公元1012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将辽帝国的南京幽州(今北京)改为意为“析木之津”的“析津府”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6月上第1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朝在蒙古的边疆治理方略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朝廷取地名“南徐州”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地名的主要因素。
2023-07-2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下表是元明清三代管理西藏、蒙古措施的对照表


元朝

明朝

清朝

西藏

封授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蒙古

设行省

重修长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盟、旗两级管辖,任用蒙古王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3例)
(2)结合所学,填写材料二表格中①处的机构名称。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两代对蒙藏地区管理的共同特点。
2023-11-1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长城!

材料一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形势图

      

     图3       西汉形势图                                                                           图4 明朝长城与九边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康熙帝圣谕: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清朝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即努尔哈赤)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指出长城从战国到明朝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的“守国之道”。
2023-07-17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所示史料均反映明代中后期社会情况。

史料史料   出处
“浙江钱尚书治第时,多役乡人,而砖凳亦取给于彼”明代文林《琅琊漫抄》
“吴中士大夫田连阡陌,受请寄,避徭役,贻累闾里,身殁而子孙为流佣者多矣”明代钱谦益《牧斋初学集》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态度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
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达至太监,太监乃至御前”
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
“是秀才一得出身,即享用无白银田二百亩矣”。“又贫生无力完粮,奏销豁免。诸生中不安分者,每日朔望赴县恳准词十纸,名曰‘乞恩’。又揽富户钱粮,立于自名下隐吞。故生员有‘坐一百走三百’之谣”明代范三廉《云向据目抄》
清代顾公燮《丹午笔记》

材料二   针对一条鞭法,襄阳李公曰:“以各项银差并力差工食合为一处,计银若干数,然后照丁高下,粮多寡,以此银派征之。征毕,则分此以为银差起解,及为官觅力差人之工食也。百姓完此外,无一事矣。法仍宜民哉……”而黄宗羲则说:“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一条鞭法……是银力两差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后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杂役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襄阳李公、黄宗羲对明代中后期税制改革的看法。
8 .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材料一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华大地上的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尽管戎狄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如周王曾娶狄女为后,晋献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的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晋、齐等大国也经常要遭到戎狄的侵袭。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光荣的责任。西藏地方自古是中国一部分,藏族与世居青藏高原的古今许多民族为开发、建设和守卫祖国的西南边地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灿烂文化的发展谱写了不朽的华章。西藏地方的藏族和祖国内地的汉族及各兄弟民族,也在共创中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

——张云《西藏历史55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明清对西藏行使管辖权的措施。
2023-07-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政府要求各地定期测绘地图,并形成“三年一报”的地图造送制度,测绘了大量区域性地图。朱元璋为掌握边防重镇的军事部署和防务情况,测绘过不少军事防务地图。郑和七下西洋进行了大量的海图测绘,发展了海上定位技术,绘制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航海图》。明代中期也绘制了不少海防图、江防图,地图学家们绘制了数量众多、水平较高的地图集。清康熙皇帝任用传教士采用西方测绘方法,绘制全国地图。1708年全国性实地测量正式开始,到1717年,除新疆及西藏部分地区外全部测量工作结束,朝廷将实测资料编绘成总图,即《皇舆全览图》。

——摘编自马晨燕等《对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政治依附性的评价》

材料二   近代中国绘制地图汇总(部分)

地图名称

出版、编著者

时间

备注

海国图志

魏源

1842年

既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又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

钦定大清会典图

清政府

1886-1899年

采用传统“计里画方”法,绘制了省、府两级地图,并绘制了具有切圆锥投影技术的全国总图

中外舆地全图

邹代钧主编

1903年

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地图集

大清邮政公署务用舆图

清政府

1903年

绘制了送递快信邮路,以及电报局的分布等,各类要素的表示均已符号化

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

周世棠、孙海环

1906年

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东三省铁路图

商务印书馆

1905年

时务专题地图
民国重要矿产分布图

申报

1912年

——摘编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等

材料三   1956年新中国国家测绘总局成立后,两局分工实施全国基础测绘,全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进入全面推进时期。到1975年全国第一代1:2.5万、1:5万、1:10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除台湾省、南海诸岛和边界争议地区外均已完成,这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

——摘编自《中国测绘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地图绘制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地图绘制新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代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成功的意义。
2023-07-03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一)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县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于谦取得功绩的原因。
2023-05-2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六校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