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长城!

材料一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形势图

      

     图3       西汉形势图                                                                           图4 明朝长城与九边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康熙帝圣谕: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清朝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即努尔哈赤)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指出长城从战国到明朝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的“守国之道”。
2023-07-17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列所示为中国古代西藏地区的形势图,按其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②①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③①②④
4 . 明代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 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可见,明代( )
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
C.实施较为灵活的民族政策D.坚持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武昌起义前十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绵不断的灾荒,造成数量惊人的饥民、游民。十年间发生了典型的长沙抢米和莱阳抗捐事件,人们也开始将对灾荒的应对能力,视为对清政府的政治考验。这说明(     
A.自然灾害直接引发辛亥革命B.清王朝社会治理能力严重衰微
C.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发生动摇D.“天人感应”观念影响国民思想
6 . 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
时间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荷兰人占领澎湖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增强了政府领土主权意识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
C.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图是明长城示意图“终明之世,边防甚垂,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防御。”明朝长城修建之初主要的防御对象是
A.匈奴B.倭寇C.蒙古族D.女真族
2021-11-27更新 | 237次组卷 | 14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线上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629年,马懋才上书崇祯皇帝,陕西自然灾害后,“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蓬尽矣则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地方官员“严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逃,则转相为盗”。这一材料反映明末
A.天灾人祸交织B.土地兼并严重
C.边防危机四起D.君主不理政事
9 . 《明会典》记载:“西番,古吐番地。元时为郡县,洪武初因其旧职。于是乌思藏番僧有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统化番民。又有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凡七王,俱赐银印,令比岁或间岁朝贡。”这反映的是明朝
A.对西藏僧俗首领采取的进京朝贡模式B.对奴儿干都司所采取的定期巡视规制
C.对乌思藏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D.对蒙古基层首领定制了进京朝贡模式
2020-08-30更新 | 1102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