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1 .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的建立:________年,朱元璋称帝,定都________(南京),同年,明军攻入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废除丞相:________为加强皇权,废除________,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设置内阁:________设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称________
内阁大学士拥有________之权,皇帝的正式批复称________
明朝中后期,有些内阁大学士权力增大。
③宦官专权:内廷宦官机构______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________的权力,还负责提督________,控制________,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精准突破】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比较相宰相制内阁制
相同点________
不同点职责________________
任免________________
权力________________
性质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张居正改革
(1)背景:________
(2)内容:①政治:________
②经济:________
(3)影响:
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和。
②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官员的考核与监察
考核考满:对官员____________________的考核。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京官六年一次的_________________,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监察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大臣奏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二)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平倭斗争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况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________九战九捷;与________合作,连续重创倭寇。①16C中期,________人获得在澳门居住权
②明末,_________________侵略台湾。
结果(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内陆边疆
地区措施(史实)影响
蒙古(鞑靼、瓦剌)________________
藏族地区________
东北地区________

明清易代
(1)清朝崛起:①16、17世纪,女真建州部首领________统一女真;
________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③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将女真改为满洲。
(2)明清易代: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攻入山海关,进占并迁都北京,逐渐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2022-10-3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9讲从明朝的建立至清朝中叶的鼎盛与危机(配套学案)-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分专题精准突破课件与配套学案(新教材专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元朝形势图                      图二 明朝形势图

材料二   观点①: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囿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整理

观点②:晚明的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而是有世界背景的,或者说是在世界潮流激荡下逐渐显现……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元、明两代对北部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主张,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释:选择观点①的用明代政治经济的史实说明之;选择观点②则用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说明之。
2022-03-18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实验班)历史试题
3 . 如表是不同学者对于明朝亡国原因的历史分析。他们均认为其重要原因是(     
记载出处
(崇祯)以宫中内帑(皇室财富),视为千年必不可拔之基;祖宗所贻,不可分毫取用。致使九边军士数年无饷,体无完衣。张岱《石匮书后集》
庄烈(崇祯)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全祖望《明庄烈帝论》
明之亡实亡于内忧而非亡于外患……最显而易见……是(崇祯)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举棋不定。樊树志《国史概要》

A.财政困难影响了军力B.内忧外患引发农民起义
C.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D.经济退步激化各种矛盾
4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清代官修《明史》载:“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朱以海,即明鲁王)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材料二:江日升在其著作《台湾外纪》中,引“野史”《明季续闻》道:“辛丑,(郑)成功迎(鲁)王归金门,仍奉供给。壬寅(1662)五月初八日成功殆……(十一月)鲁王薨。

注:江日升是为明末将领之后,自幼听闻父亲谈论明郑事迹,康熙年间恩科解元

(1)指出材料一、二中对明鲁王的死因记载的矛盾之处。
(2)针对明鲁王死因,你认为上述两则材料何者可信?或你另有观点?说明理由。

材料三:1959年,明鲁王墓于金门重见天日,出土刻有墓志铭的石碑一块,上刻“监国鲁王讳以海……力图光复,虽末路养晦,而志未尝一日稍懈也……王素有哮疾,壬寅(1662)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等字。

(3)材料三对澄清明鲁王的死因有何价值?从史料的性质和价值的角度简述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例举两项导致历史记载出现“矛盾”的原因,并指出破解这一“矛盾”的方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配合大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在哈密、乌鲁木齐等地筹办屯田,派往乌鲁木齐等处屯田兵丁达一万多人。办理屯田事务的办事大臣由朝廷派往,“管屯副将、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各员由陕西、甘肃省调派”,兵丁亦由陕甘派往,都属陕甘总督节制管辖。仅靠兵屯不能完全解决军粮问题,乾隆皇帝谕:“甘肃等处无业贫民前赴营生耕作,污菜辟而就食多,于国家牧民本图大有裨益。”随后,内地农民大批到新疆安家落户。清政府在乌鲁木齐设同知、通判等文员以管理地方粮饷。

——摘编自聂红萍《从甘肃总督到伊犁将军:乾隆朝对新疆治理的探索》

材料二  184212月,林则徐流放到伊犁后,针对新疆边防形势,林则徐经深思熟虑,主动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改屯兵为操防”,撤销兵电,让种地的战士回到营院里,专门搞训练,把腾出来的土地交给民户耕种,得到布彦泰的采纳。为解决水源问题,林则徐组织当地各族人民,兴修水利工程,费时四个多月,用工二十余万人。电地给农户耕种后,每年交粮除支付官兵口粮,剩余折银抵充经费。缓解了驻断疆清军的粮饷危机。

——摘编自张洁《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时期清政府在新疆屯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乾隆时期相比,林则徐在新疆屯田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在新疆屯田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