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明太祖提出“盖驭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明政府遂将西宁卫与西番茶马交易中“上马给茶一百二十斤,中马七十斤,下马五十斤”的比价降到“凡上马每匹四十斤,中马三十斤,下马二十斤”。明政府此举(       
A.以经济手段加强边疆治理B.实现了中央集权
C.保证了西南边疆经济稳定D.有利于民族交流
2023-11-09更新 | 196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部分达标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记载,明朝两百多年间,曾十八次修筑(修补)长城。康熙三十年(1691年),时隔明朝最后一次修筑长城已近百年,工部提议康熙帝修筑长城,遭到康熙帝的回绝。康熙帝拒修长城主要是基于其(     
A.具有“天下一家”的民族观B.对明长城防御功能的贬低
C.推进政治统一的战略考量D.推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对“长城”的称呼不同。战国时期称为堑;汉代和唐代称为塞;金代称为界壕;明代则称为边墙。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指出,“在建设范围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

长城是一个关、城一体的综合体系,它承担着防御功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摘编自赵琛《为何说“长城两边皆故乡”?》等

历史事实和现实取向决定了对长城的价值判断,而从其兴建、功用、变迁和遗存等不同角度考查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请从上述文字材料和图片中提取论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
2023-05-13更新 | 571次组卷 | 14卷引用: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 秦长城

图二 明长城
比较图1、图2,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两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3-03-24更新 | 29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代长城区域在1368—1449年是以发展农耕经济为基本内容的屯田生产型文化带,1449—1571年演变成以农牧战争消耗为主的军事消费型文化带,1571—1644年演变为以民族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马市交换型文化带。这表明明代(     
A.北方民族关系发生变化B.边患问题始终影响政府的决策
C.朝贡贸易一直比较发达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程度加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设西宁卫,辖五个千户所,其中四个设在西宁城内。西宁卫不仅管辖西宁及其附近地区,还控制着青海湖、柴达木及新疆南部的一些地区。弘治元年(1488年),朝廷又在西宁置抚治西宁兵备道,监管当地民族事务和西宁卫的军事防务。这反映了明朝(     
A.行省制度的废除B.重武轻文的风气C.民族交融的加快D.边疆治理的强化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材料三:明朝修了十多次长城,而清朝却不修长城。康熙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指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材料四:长城绵延万里,时间跨过两千年。位于密云县最北部的古北口,历史上是狼烟不绝的长城要塞。而翻开中国近代史,发生在1933年的古北口战役却气壮山河。这一年,从南方赶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防守北平城的东北大门古北口,与日本关东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杀,上演了七七事变前长城抗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古北口战役。

17军将士严阵以待官兵身负大砍刀七勇士杀敌过百,全体殉国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