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由下表可知,清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地区

管理方式

新疆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派遣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同治理

蒙古族地区

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A.提倡民族自治B.注重因地制宜C.强化军事管理D.重海疆轻边疆
2022-12-12更新 | 328次组卷 | 2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乾隆元年(1736年)八月,清廷命减征台湾的丁银。次年,又减少对台湾番民征收的“番饷”,革除对澎湖渔船加征的陋规,严禁汉人兼并番地,对私占番地予以归还,惩治驻兵扰民等。这些做法(     
A.将阻碍番民对大陆的民族认同B.可消除台湾地区阶级和民族矛盾
C.是清政府应对外来入侵的反应D.体现统一政权对台湾发展的兼顾
3 . 清朝军机处设立以后,大学士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职军机处的为内中堂。因平常批本之事逐渐转入侍读手中,故外中堂的事务更为简要,即“票拟皆舍人,按故事为之,大学士晨入画可否,然少所更定”。这反映出
A.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异B.朝廷内部权力的失衡
C.官场政治生态得到净化D.内阁票拟权逐渐丧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B.应对边疆危机C.促进经济发展D.推动民族交融
2021-12-27更新 | 410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北省2021届高三5月模拟(2)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指出:当古代中国历史上首次面临先后来自海盗及日本倭寇骚扰时,明朝廷采取海禁政策就是基于“筑长城御敌于千里之外”的思想,欲利用海洋这一天然屏障以阻隔海上敌对势力进犯。在该学者看来
A.海禁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B.倭患严重危及明朝专制统治
C.明朝国家治理水平较为低下D.海禁政策的制定具有必要性
6 . 边疆治理与海洋权益

材料一   西汉时期,大臣晁错曾向汉文帝建议“徙民实边”,大臣赵充国曾向汉武帝建议“屯田于边防,戍卫与垦耕并顾”。……到了明朝,统治者更是大兴屯田。为结束元朝梁王巴把剌瓦尔密在云南的统治,早日实现全国统一,朱元璋欲取道贵州,进攻云南。但当时的贵州,交通梗阻,经济落后,民族关系复杂。为解决这些问题,朱元璋决定在贵州屯田。明代因军屯、民屯、商屯进入贵州的人数约三四十万,其屯田总计约400万亩。朱元璋采取了“移民就宽乡”的政策,即把“地狭民稠”地区的居民迁往“地广人稀”的边疆。

——摘编自舒彩前《古代移民实边政策的当代借鉴意义》

材料二   1840年的鸦片战争,……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北、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一些边疆省区的外患日益突出,出现了边疆全面危机的严重局面。……应该说,自明代以降,在中国内边防务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边防,即外边防务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可清朝统治者面对边疆防务这种变化的形势,仍沉迷于治理“内边”的传统治边政策而不思也不会防备外患,致使前期治边政策的辉煌很快成为明日黄花。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治理——从历史到现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与明代移民实边政策的不同,并简析古代移民实边政策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清朝传统治边政策成为“明日黄花”的原因。
7 . 乾隆帝在回复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要求时提到:“向来西洋各国及尔国夷商赴天朝贸易,悉于澳门互市,历久相沿,己非一日。……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循所请……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该回复反映出
A.清朝拒绝与英国通商贸易B.清朝拒绝给予英国优惠待遇
C.清朝对外充满天朝上国心态D.清朝反对另外开特例给英国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中学高一同学组成了一个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收集了以下三则材料: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弄赞(注:吐蕃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场礼恭甚......归国,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

——摘编自(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材料二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摘编自《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三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根据以上材料,拟定一个主题,任选一个史实从背景、概况和评价三个方面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清政府成功地处理了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兄弟民族的关系,同时也就是成功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清朝前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自治政策B.强化对边疆统治的分而治之政策
C.实施维护国家统一的督抚制度D.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
10 .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政策折射出古人的天下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唐朝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   “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除具有“中国即世界”的地理特征之外,还浸透着古代中国人由衷的文化优越感和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唐代李淳风《乙已占》称:“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纳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孔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1)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材料二叙述中国古代的天下观,试从开疆拓土的角度,用2—3个朝代经略边疆的史实来说明中国古代是如何巩固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