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清代中后期,疆吏与军机私信互动虽悬为厉禁,却普遍发生。如湖北布政使、署巡抚胡林翼不仅借助军机章京钱宝青获取高层机密,而且与军机大臣肃顺相配合,促成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这一现象表明(     
A.权力结构的变化B.军机处职权开始增强
C.皇权的逐渐旁落D.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雨泽奏报

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雨泽奏报制度,皇帝要求各级官吏按期以奏折的形式上报地方各地雨泽等相关信息。该制度直至清末仍发挥作用。

皇帝谕旨

康熙谕旨:每岁于直隶各省,凡雨旸期候、丰歉情形,莫不留心访察。虽在僻远,必务周知。

雍正谕旨:凡地方水旱灾极,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若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

乾隆谕旨:直省旬月奏报雨雪。

官员奏折

苏州织造李煦奏:六月十八日已得甘露,近复露足……惟山田高壤插莳稍迟者,约有五六分收成。目下米价亦平,粗者七钱上下,细白者九线、一两不等。

开封等八府暨郑许等七州并所属各州县奏:四月十七日巳时起至面时大沛甘霖……臣复委员分路查勘,得雨盈尺,四野沾足,民心大悦……此诚皇上亲赐祈祷,精诚上格之所致也。

直隶总督那苏图奏:各处麦苗……长者五六寸,短才二三寸,保定一带……现在地尚潮润,若月内再得时雨,二麦均可有收,设天时难定,必需豫东二省麦接济。查上年麦收甚歇,所拨二十万石之数,已足敷用,似可照上年之数办理。

——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等

(1)分析说明雨泽奏报制度的功能。
(2)指出影响雨泽奏报制度运行实效的因素。
3 . 官箴书是由士人编撰的为官准则格言,明清时期盛行的官箴书着重谈的是如何跟与上下级打交道、如何处理各类诉讼等具体的政务处理要求,而以往所重视的道德劝诫色彩则被淡化。这反映了(     
A.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B.官员行政拘泥规则
C.国家治理理性化倾向D.法律制度渐趋完善
2024-03-06更新 | 36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清初,贵州地区的官员由吏部选授,每月一次,掣签补授。康熙三十八年,贵州地区的官员选任改为由督抚于本省属员内拣选合适人员,查明报部,具题补授。这一调整(     
A.弱化了清廷中央的人事权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反映了改土归流工作完成D.有利于加强国家治理效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康熙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康熙此举(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D.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初沿用前朝文书制度——“公题私奏”制,题本和奏本须先交送不同的机构转呈。雍正帝时,“凡督府大吏任封疆之寄,其所陈奏皆有关国计民生,故于本章之外准用密折,以题本所不能尽者,亦可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这一变化(     
A.极大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导致了地方大员权力膨胀
C.成为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7 . 明代史书中对元顺帝北逃后南下兴复中原的军事行动称为“入寇”。乾隆帝认为元顺帝北逃后同明朝的对峙,与两宋时金、元的对峙相似,“不得以寇书之也”,并反对明代史书对辽金元三朝的刻意诋毁。乾隆帝意在强调(     
A.清朝统治的正统地位B.民族团结平等的意识
C.严谨求实的治史态度D.维护国家统一的诉求
8 . 如图展示了明清两代的宦官规模。这反映出(     

注:纵轴为十年内宦官平均人数。其中,实心圆点代表明确记载的宦官人数,虚线部分为根据两个实心圆点之间平均增长率计算出来的人数。
A.清代注重吸取前朝教训B.古代宦官管理体系完备
C.宦官专权决定王朝盛衰D.明代宦官记载不可采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康乾盛世”大事简表(部分)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置台湾府。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奏折制度。
雍正二年(1724年),行摊丁入亩。
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大规模改土归流。
雍正五年(1727年),驻藏大臣。
雍正十年(1732年),设军机处。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修《四库全书》。
乾隆五十八年(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提出贸易通商等要求,乾隆断然拒绝。

——据《用年表读通中国史》

结合材料,以“盛世与危机”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材料一:

甲:


乙: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所有耕地从不休耕。法庭上金钱万能,钱多的人总是有理。尽管宫廷内气氛平静,一片祥和,但不能掩盖全国远非安宁融合的形势。无论乾隆本人,还是他身边的人,对新的科学仪器都没有好奇心,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

——摘编自马戛尔尼《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材料二:观点一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

——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

观点二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英国泰晤士河两岸相提并论,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矛盾吗?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