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清初,台湾“草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知府蒋毓英等人纂修《台湾府志》,其详细书写了台湾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的过程,并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领立传。《台湾府志》的纂修(     
A.体现了国家统一的现实考量B.开启了中央对台湾管辖
C.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D.奠定了收复台湾的基础
2024-03-16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B.维护国家一统C.调整民族关系D.规范文书体例
2023-09-15更新 | 3208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清朝在北方边疆地区设置将军、办事大臣并实行盟旗制度,其积极作用是(  )
①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②实施“改土归流”的措施
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促进了中国境内经济文化交融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023-07-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大一统”思想与边疆治理】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中的夷夏观,其发展变化,与适应以儒家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相一致。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化外主义”的治边观,与此相应地也逐渐形成了自秦汉以后“羁縻而治”的治边思想。儒家坚持“天下大同”的家国观,坚持“有教无类”,将教化与礼、仁相结合,构成礼教的基本要义;儒家在政治上主张“和为贵”,礼教本身也包含着和平主义的特征,儒家所倡导的用夏变夷的民族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邵方《大一统思想与"华夷之辨"》

材料二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政策简表:

时期边疆治理
“并一海内,以为郡县”。移民垦殖,加强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道(相当于县),对归顺的较大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属国的管理形式
汉承秦制,在边疆地区设立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和西域都护及大量的属国等机构来管理北部、东北和西部少数民族
隋唐唐代羁縻府州的数量远超过内地的正州,设立的安南、安西、北庭、安北、安东等都护府,构建了较为规范的藩属体系
行省下设土官或元帅府等管理的行政制度,实质就是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羁縻统治。流官与土官掺杂联合治理地方,赋役税收“比之内地”,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
清前期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清晚期改变前期的“重稳定,轻发展”的治理观念,发展边疆经济和文化,日趋内地化。内地化的“量”不断增加,最终促成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质变

——摘编自陈跃《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中“夷夏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如表所示为清朝统一全国不久后实行的边疆管理制度(部分)。这些制度的设计植根于(        
地区管理制度
蒙古高原、青海、唐努乌梁海、新疆(尤其是北疆的蒙古族聚居区)借助“盟旗制度”,推行满蒙联姻
南疆地区及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推行“伯克制度”,册封当地的部落首领
云贵、广西及湖南一带的苗族、瑶族等民族聚居区承袭明制,设置土司
A.明朝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病B.边疆地区所承载的国防压力
C.“大一统”的政策价值取向D.各民族发展水平及文化差异
6 . 如表所示的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新疆(     
明朝中央政府经略新疆的措施是册封新疆各地的头目为王,如哈密王,别失八里王,等,并发印信,对其下属也授予指挥佥事,指挥同知,都指挥、千衣,百户等职
清朝先后出兵平定准噶尔部及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击败了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新疆。后清廷在新疆设勾,册封并任用各部首领管理本部族的行政,司法事务,且尊重当地民族习俗,减免其赋税等

A.丝路贸易盛况空前B.天山南北实现了统一
C.民族交往时断时续D.与内地联系得到加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