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2023·浙江绍兴·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期间,平定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乱,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击败分裂势力准噶尔部,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册封西藏“达赖班禅”,崇尚儒家文化,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下列选项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B.有力的维护了国家主权
C.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繁荣D.推动民族国家日趋稳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省制经历了从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到后来设置巡抚、总督,以及督抚地方行政化的演进过程。因之,从明中叶开始,督抚由不参与地方政府祭祀,转变为参与祈雨、祈晴等祈禳活动,进而逐渐参与并主导地方常祀。乾隆十六年正式确立了督抚的仪式地位,此后,督抚通过编纂行省祀典、主导春秋常祀与朔望行香,在仪式上进一步确定其与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大吏的统属关系。在祭祀层级方面,明末以降先后出现都城隍、省城隍等名号及与布政司、按察司相对应的神庙,乾隆时期某些省份甚至出现系统创制省级神祇名号的举措,不过,这些实践并未被升格为礼制。这表明,从行政维度来看,行省的创设已有数百年之久,但迟至20世纪初,行省在礼仪维度的地位仍非无可争议。

——摘编自刘永华《祀典仪式视野下的明清省制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省制在礼仪维度演进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省制演进在礼仪维度的表现。
2023-06-13更新 | 245次组卷 | 6卷引用:押广东卷第17题 中国古代史:不同时期的国家治理-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2023·江西景德镇·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平定“三藩之乱”后,1681年,康熙帝决定再度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作为攻台主帅。施琅到福建后,迅速组织起一支熟悉海情,又有多年海上作战经验的水军,同时又配备有精良大炮的战船。施琅充分估计到各方面的困难,并从困难条件出发制定作战方案:第一,以攻取澎湖作为第一个战略目标,先取澎湖“以扼其吭”。第二,选择西南风始发季节作为渡海进兵的战机。第三,兵分三路,集中优势兵力于中路,与敌军主力决战。1683年,施琅率领战船大败郑军,清军胜利进驻台湾。由于郑氏集团政治腐败,台湾人民是迫切希望国家统一的。清廷攻取了台湾,施琅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在国防上有重要战略意义,经济上亦大有开发的前途。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1684年,康熙帝决定坚守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统一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这不仅对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对台湾的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后来事实证明,台湾经济、文化的进一步振兴,正是在台湾重新统一于清朝中央政权管辖之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琅能够统一台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统一台湾的意义。
2023-06-04更新 | 122次组卷 | 4卷引用:周年热点03 清朝设置台湾府340周年-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周年热点追踪分析与预测
2023·江苏连云港·模拟预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国家建造的历史经验,从两个方面“偏离”了“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正常”路径:其一,它并没有经历多族群帝国的崩溃、分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各自独立的民族国家,相反,至20世纪中叶,在中国所出现的是一个就领土格局而言,跟清朝在极盛时期的疆域大体相当的国家;现代中国因此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建立在旧日“帝国”疆域之上的民族国家,具有超大规模的领土与人口。其二,它并没有建立一个西式的体现主权在民原则的代议制民主制度,最终产生的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具有强大的行政能力。其生命力之强,乃至在建国后近七十年间维持其政党—国家的体制基本不变。这在21世纪的世界诸大国中,同样是独一无二的。

——以上摘编自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3-05-28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一轮复习收官卷】第二模拟(江苏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5 . 有学者说,直到清朝,蒙古、西藏、回部各藩部才真正实现了“内化”或“中国化”。这种说法是从华夏王朝的角度考虑的,以华夏为“内”和“中国”。如果从文明融合的角度来说,清朝实现了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全国一盘棋”,第一次对草原实现了中央政权的直接管理。清朝时期能够实现草与禾“全国一盘棋”的条件有(     
①农耕经济向边疆地区发展       ②在中央和地方设机构对边疆地区直接管辖
③平定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④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23·江苏南通·三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张的做法,继承汉唐“守中治边”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对其“不过岁输贡赋,示以羁縻”。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顺治年间达赖五世进京,顺治帝待以殊礼,并赐给达赖五世黄金550两、白银11000两,大缎1000匹及珠宝玉器和马匹
康熙年间清宗室之女固伦荣宪公主、和硕端静公主等七人,下嫁科尔沁蒙古部的亲王、郡王
雍正年间雍正帝对前代贬低夷狄不以为然,认为“蒙古及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始设置驻藏大臣;在西南先后改东川、乌蒙、镇雄土府为府、州,设流官并派兵镇守;青海蒙古正式编旗,共置蒙古28旗,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乾隆年间颁布《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

——据《中国大通史·清(16441840)》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边疆治理中的制度创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治边理念的变化。
2023-05-26更新 | 71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一轮复习收官卷】第一模拟(江苏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对中国古代边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俗而治”主要是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政治上任用当地部落首领,经济上不改变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文化上顺应风俗习惯,边疆地区在与内地的交往中不断向先进的内地经济形态和文化学习并最终趋同一致的治理模式。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指地理上边疆地区在行政管理形式、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内地处在较为相近的发展水平上,形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在承认和尊重边疆地区的经济形态差异、民族风俗习惯差别的前提下的一体化。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1949年的《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此后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友好协商和各种调解工作,使许多积怨甚深的民族纠纷,陆续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中央访问团,分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访问,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要求,带去大批急需的药品、医疗手术器械及生活用品。各级人民政府还抽出必要的财力、物力帮助少数民族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1952年底至1953年上半年,在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广大干部及人民群众中开展了一次民族政策大检查,取得了较好成效。1951年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放手使用和大胆提拔少数民族干部,普遍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和民族干部学校。1954年宪法将民族自治地方规范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民族乡。到1956年,全国共建立27个自治州、43个自治县。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及影响。
2023-05-21更新 | 296次组卷 | 7卷引用:第06讲 现代中国的国家发展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的版图广阔稳定,统治者具有明确的国土守护意识,因此十分重视治边与边疆治理。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清朝统治者注重民族关系的调整,清入关以后,世祖把调整满汉关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顺治三年(1646年)下令开科取士,顺治五年(1648年)又下令允许满汉联姻,特别是康熙朝颁行了崇儒祭孔之令、开博学鸿词科之令、满汉官员品级划一令等。在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亦十分重视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朝觐年班、联姻等。清朝统治者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加强规范。先后颁布了《蒙古律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理藩院则例》、《大清律例》等法律。清政府还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强边疆蛮夷的素质,增进他们的国家观念。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指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交付10美元登记费,即可在西部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美国政府利用土地政策刺激移民的涌入,加快了西部的开发。在推动西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美国还重视西部民主政治的建构。1787年颁布《西北法令》规定:“保证西北领地的人们有信仰自由、比例代表制、陪审制、习惯法特权、人身保护法以及私人契约的保障,禁止奴隶制,禁止制定保存巨额遗产的贵族继承法”。同时为了更好的解决土著印第安人和移民集团(主要指非欧洲移民)的问题,美国政府改变了最初的民族理论——“盎格鲁遵从”理论,转而推行“熔炉”政策。“熔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与新的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三   治国必治边,强国先强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边疆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边疆不仅具有边疆性、多元性特征,更具有基础性与战略性特征。边疆的多重样态决定了边疆治理具有多重任务,不仅要稳定边疆、富裕边疆,更要建设美丽边疆、强盛边疆。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的建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吕文利《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意蕴、内涵与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边疆治理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两国边疆治理的历史启示。
2023·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清朝将蒙古族住区分设为若干旗,每旗旗长称为札萨克,受理藩院监督。康熙时期,平定漠南蒙古察哈尔叛乱之后,废除了察哈尔部的札萨克制,参照满洲八旗制设立了察哈尔八旗,归理藩院统辖。这一变化反映出清朝(       
A.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B.将西域地区纳入了版图
C.创新了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模式D.加强对北部边疆的管理
2023-05-17更新 | 388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黑龙江、吉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明代开始,汉族人成批迁入台湾。到1644年,进入台湾的汉族人口估计已有十余万人,促进了台湾经济显著发展。此时,台湾仍属开发不久之地,台湾生产的各种商品及台湾人民所必需的各种物品,都需要海商们从大陆引进或运销大陆。这说明(     
A.清廷移民台湾顺应了历史潮流B.台湾经济和民生得到了长足发展
C.清朝统一台湾具有经济必然性D.西方殖民侵扰迫使沿海居民迁移
2023-05-17更新 | 566次组卷 | 13卷引用:押第5题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危机(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