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地方官员将妈祖封号从“天妃”改为“天后”的奏请遭礼部否决;乾隆初年,妈祖被正式加封为“天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天后”被列入国家祀典,地方官须在春、秋两季致祭。乾隆帝的这些做法意在(     
A.防范地方性势力挟洋自重B.强化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控制
C.顺应海外贸易发展的潮流D.推动南北方地域文化的融合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23-24高三下·辽宁锦州·阶段练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五月,工部等衙门议复古北口长城,总兵官蔡元上疏,请求整修古北口一带残破的长城,康熙就此事发表了他的长城观: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摘自徐永清《长城简史》

材料二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其文化价值不是长城修筑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动态的历史场域中,长城本身的物质形态会改变,长城的价值超越了历史长时段并不断被赋予新认知,也因视角和价值取向不同,不同时代对于不同人群而言,在古代、近代乃至新中国建立之后不同的历史时期,长城的象征意义和价值有所不同。

——摘编自付瑞红《长城文化价值的“命运共同体”意涵与展示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反对整修长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城在中国古代、近代和新中国建立后所赋予的不同价值,并分别以具体史实说明。
2024-05-06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清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它抽去了传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将传统“大一统”观念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以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这一做法(     
A.拓展了清王朝疆域范围B.实现了境内民族间的平等
C.推动了封建制度的发展D.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723年爆发的罗布藏丹津叛乱引起了清朝统治者对(青海)河湟地区的高度关注,国家权力开始借平叛之威“下沉”到河湟乡村地区。“凡切近河、洮、岷州内地番人与百姓杂处者,但就其原管番目委充乡约里长;其不产五谷,无可耕种者,此种部落与切近内地者不同,自应就其原有番目给予土千百户职衔,颁发号纸,令其管束”。据此可知,清朝对河湟边疆地区的治理(     
A.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B.体现了国家实行蕃汉分治的思想
C.实行统一的治理模式D.有利于边疆族群国家认同的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793年,清政府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驻藏大臣有遴选西藏官吏之权。清政府还规定:一切对外交涉事宜统由驻藏大臣处理,地方政府的赋税和支出由驻藏大臣审核。材料表明(     
A.清朝对西藏实施全面管理B.清朝边疆得到治理和巩固
C.西藏教俗领袖由朝廷任命D.驻藏大臣掌控着西藏财政
2024-04-2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俄国人多次越界捕貂、抢劫,清政府曾多次致函沙俄,抗议越界行为。沙俄政府应清政府要求将越界的俄国人逮捕治罪,“有割耳鼻者,亦有砍手者,大辟者”。这体现了当时(     
A.中俄领土矛盾基本得到解决B.中俄具有疆域边界观念
C.条约维持了中俄两国的和平D.传统宗藩体系得以维系
2024-04-2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新教研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层面

以儒家为中心的道德文化层面

以道家为中心的审美文化层面

以墨家为中心的农民文化层面

以法家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层面

——据刘士林《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层面》整理

上表所示是某位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部分看法,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至少选择一个层面,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2024-04-23更新 | 11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部分省示范高中2024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乾隆皇帝谕旨:“伊等如此携眷,远道辛苦,乞求前来者,殊为可悯,理应妥善安抚办理。”下列可以与此谕旨相互印证的是(     
A.萨班灵骨塔遗址B.奴儿干永宁寺碑
C.清朝修建台湾府城D.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
2024-04-23更新 | 1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10 . 下面为某著作的目录节选,恰当的节标题应该是(     
第X节
①前期的统治政策
②边疆管理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思想控制与百年“文字狱”
④国力由盛入衰的逐渐转化
A.内陆边疆治理与明清易代B.西学东渐下的明清新思想
C.暗藏危机的“康雍乾盛世”D.明清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
2024-04-1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