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载,清代顺治、乾隆年间,荷兰使节来华6次;康熙年间,葡萄牙使节来华2次;乾隆、嘉庆年间,英国使团来华2次。这一时期,西方多次遣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朝贡贸易B.尝试建立顺畅贸易通道
C.传播先进技术D.改变对中国的贸易顺差
2021-12-29更新 | 426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形成四个主要农业区:关中农业区、关东农业区、江淮农业区、成都平原农业区。秦汉时期,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等都被开垦为新的农业区。隋唐时期,南北方差距日益缩小,南方逐渐超过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唐代后期的主要农业区。两宋时期,四川盆地农业得到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穆卷臣《中国历史经济地理》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为应对人口持续的增长及人多地少的矛盾,中国农民特别重视土地的高效利用,多熟种植就是其中重要措施之一。作物复种指数从宋代的100%发展到1820年的140%,南方一些地区甚至高达200%。随着多熟种植的高度发展,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据统计,宋元时期中国肥料种类计有46种,明清时期超过100种。不仅肥料种类不断丰富,作物生产中肥料施用量也逐渐加大,如太湖地区稻作生产中,肥料与用工比重由明末的12.6提高到清末的11。从16世纪开始,耐瘠、高产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从东南海路传入我国,清末时这些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已超过20%。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宋代农业区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表现及意义。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1-09-20更新 | 404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漕运的变迁

材料一 明代每年经运河北上的漕粮有400万石,漕军12万人。明代承元之制,明太祖朱元璋设漕运使。为了加强漕运管理,又以武职重臣执掌漕运及相关事务。漕运支撑了国家财政收入大半壁江山。“京师根本重地,官兵军役,咸仰给于东南数百万之漕运。”清代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运河河道的治理和沿线漕运的管理。清政府每年要拨1000万两白银用于治理河道淤塞。

——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 乾隆后期,由于朝政混乱,官吏腐败,河工日渐松弛。黄河多次决口,不断淤塞运道,清廷未能及时修复,而是采取“借黄济运”的措施,勉强维持漕运。至嘉庆年间,河患日益深重,几乎已达到“无岁不决”的程度,致使运道淤塞日益严重。至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整个河道仅存一线河形而已。运输漕粮的船队只得另寻他途。

——摘编自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人教社《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修2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漕运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漕运衰败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纺织业是英国最早建立手工业行会的行业之一。14世纪英国乡村毛纺织业生产关系的性质首先开始质变,部分呢绒商人将乡村分散的呢绒工匠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演变为英国第一批包买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行会控制下的城市毛纺织业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对严峻的经济形势,英国手工业行会被迫在行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自我调整,变革生产关系,以求得生机。公会遂取代手工业行会,并以商人直接支配生产的形式重新组织公会内部的经济活动。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仅存在于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局部地区和个别部门之中,从未对占主导地位的小商品经济形成过真正的冲击。江南的盛泽镇商人之所以“蜂攒蚊集”,是因为产地商品集中,价格必然较低,而非商人已经控制了织匠的经济活动,否则后者完全不必“俱到此上市”。由此还可见,作为仍然是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的“贫者”,其人数当不在少数。很显然,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还不可能对手工业行会的存在构成致命的威胁,手工业行会向公会的演变和行会生产关系的质变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一直到19世纪,中国手工业行会依然故我,采取种种措施,竭力维护昔日陋规。道光三十年,长沙裱店条规明文规定帮工的工资报酬,严禁自行议价。

——摘编自金志霖《试比较中英行会的组织形式一兼论中国行会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之际中英工商业行会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上半期中国手工业行会依然故我的现象。
2021-08-1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6世纪,从中国前往美洲的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它是一种资本巨大的远程贸易,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的出现
A.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情况加剧B.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
C.刺激了中国江南经济的发展D.造成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人口都出现了一次爆炸式增长,不同的是:欧洲人口增长最多的地区是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中国则主要集中在边疆或山地地区。明清人口增长的这一特点
A.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B.有利于改善人地关系
C.受益于新作物的传入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