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说,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期,从汉代开始,便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柯、庄周等人的思想带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魏晋六朝到隋唐,中国著名的云冈、敦煌、麦积山等石窟艺术,都有印度艺术的影响。在艺术家的改造下,佛的森严、菩萨的温和与妩媚、迦叶的含蓄,天王力士的雄健和威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善。……唐代寺院的“俗讲”极为盛行,但内容已不是佛教教义,也不是六朝名士的玄虚思辨,而是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成为宋人平话和市民文艺的先声。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明朝士大夫徐光启是二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将心目中的西学,分为大小二种。大的是宗教,小的是科学。他立志传播与发扬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他认为天主教不仅是一种理论,可以满足人们对超自然的探索与信仰,而且还是一种治术,就是治理社会的手段。他提出了一个口号叫“补儒易佛”,就是说西方以天主教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可以补充儒学的不足,替换掉对社会治理已经没什么作用的佛教。但徐光启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让大家都成为天主教徒。他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杨早《简说中国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来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魏晋到隋唐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徐光启看待西学东渐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当今文化交流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2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

材料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二   原始儒家的君臣观中存在一些明显消极的因素,他们虽然在理论(人性论)上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却没有推而广之于政治层面,承认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他们没有否定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和君臣、君民之间的从属关系。

——邵汉明《儒家哲学智慧》

材料三   隋唐尤其是宋明以后,儒学在中国、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都具有官方哲学地位,统治阶级用各种方式向社会灌输儒家思想,儒家伦理深刻影响了上述国家社会各个方面。

——汪德迈(法)著,陈彦译《新汉文化圈》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主要内容?
(2)材料二中“明显消极的因素”指什么?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3)依据材料三,儒家文化对东亚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的?
(4)综合上述材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谈谈你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596次组卷 | 22卷引用:【必刷题】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练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