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认为“王学末流不习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动荡,宗社丘墟”。

——陈翠芳《中国儒学总论》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思想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针对当时的政治弊端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黄宗羲的上述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
(2)三段材料反应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的主张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2019-11-06更新 | 62次组卷 | 22卷引用:人民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检测卷一
3 . 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

材料三   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德通用版)有关“法国大革命”的部分思考题

序号思考题
1阅读阿瑟·杨(当时旅法的英国人)的游记节选,作者认为1787年君主制危机主要表现有哪些?
2持续数百年之久的旧制度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内就崩溃了?
3旧制度下,贵族和教士都有哪些特权?
4阅读西哀士的《什么是第三等级》节选,为什么西哀士认为贵族成了“让人难以忍受的阶层”,而只有第三等级才能代表整个民族?
5大卫通过他的画《网球厅宣誓》想传达怎样的政治信息?
6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旧制度崩溃的象征?
7阅读《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列表比较二者的异同。
8组织关于《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现实性的讨论。
9阅读课本中的示意图,1791年的立宪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制有什么异同?
10欧洲人是如何理解和接纳法国大革命的?
11你认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还有意义吗?
12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没有像英国那样产生一个持久的立宪君主制?


(3)①上表中思考题具有哪些特点?并简要说明。
②为“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
(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揭示该单元三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1727次组卷 | 26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练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593次组卷 | 22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
6 . 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