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的孔子。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摘编自《李大钊全集》


(1)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指出其原因。依据材料一,面对“东西方碰撞交融”,概括中国积极应对的史实。
(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突出特点。
2023-07-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明代一位思想家这样阐述他的“良知”概念“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     
A.主张探究万物,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B.强调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
C.提倡个性自由,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D.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
3 . 朱之瑜(1600-1682年),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清军南下江南后,他流亡日本并传播儒学,在讲学时提倡“实理实学”,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传授给日本人民,为日本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良多。据此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实理实学”与黄宗羲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较为接近
B.体现了中华文明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宗藩体系的稳定
C.日本正处于镰仓幕府统治之下,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D.同一时期的中国在西学东渐的思想碰撞中“开眼看世界”
2022-11-12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4 . 黄宗羲说“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一思想(     
A.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B.推动了清代前期经济的转型
C.打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D.隐含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黄宗羲认为,明人讲学是“袭语录之糟粕,束书而从事于游谈”。他主张受业者“必先穷经”而后经术经世,又令读史,认为“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由此可知,黄宗羲(     
A.抨击儒学的禅学化趋势B.精研史学以求明道
C.主张重新解释儒学经典D.倡导求实经世学风
2022-09-30更新 | 238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该言论(     
A.否定了孔子的儒学权威B.以自己内心为准则,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
C.批判专制,倡导经世致用D.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激发人们奋发立志
2022-09-29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6月统测(二)历史试题
7 . 明末清初,随着浙东史学流派的建立和发展,一个又一个的私人藏书楼,或多或少地逐渐从局部开放到全面开放。从未让人入阁读书和抄录的天一阁,也顺应潮流,接连向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人开放。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私人藏书楼的建立B.朝廷专设掌管典籍的官员
C.私人藏书阁逐渐开放D.建成面向社会公共图书馆
2022-06-0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亚运会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也是亚洲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盛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运会的第一个阶段大致从1951年第1届至1970年第6届。这几届亚运会由于处在亚洲政治环境动荡困难时期,以致参与国数量有限,基础设施薄弱,比赛项目稀少,竞技水平不高,因此可以看作是亚运会的初级阶段。

——陈庆伟《亚运会历史发展各阶段与政治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北京亚运会筹备于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上世纪80年代,举办于中国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也是改革开放第二阶段的谋划之年的1990年。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北京亚运会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首都举办的第一个综合型国际性体育赛事。

——李玉文《北京亚运会的历史贡献及其影响》

材料三   杭州亚运会核心图形主题为“润泽”,灵感源于杭州极具代表性的本土文化元素——丝绸。杭州自古以来有“人间天堂、丝绸之府”之美誉,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核心图形的设计通过融传统现代于一体的艺术手法,以动静结合的态势,展现了丝绸飘逸舒展、温润细腻、挥洒灵动的特性,体现了“温润万方、泽被天下”的气韵与胸襟,寓意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在杭州欢聚,亚洲多彩体育文化通过杭州亚运会的舞台交流互鉴。

——2022年杭州亚运会官方网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亚洲政治环境动荡困难”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重要的历史时刻”的含义。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有两种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国古代史上浙江在丝绸方面的杰出贡献。②明清时期,浙江两大思想家在认识论与实践论命题方面的基本治学主张。
2022-05-31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义乌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份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认为,明清文化主流延续着秦汉以来的常态,而扬弃性的文化变革在潜滋暗长,所谓“常”中寓“变”,“变”中有“常”,故明清文化宜以“袭常与新变”概括。明清之际的“新变”表现在
A.否定孔孟儒学B.提倡工商皆本
C.主张民本思想D.强调社会责任
10 . 明清两朝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新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省。清朝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清初,清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这位思想家并概括其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产生这些思想的时代背景。
(2)概括材料二军机处设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制集权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政府治理边疆地区的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