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明代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人人具有,不必外求,但需要重新发现、扩充、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知,王守仁(     
A.强调自我的主观能动性B.提倡平等和叛逆的精神
C.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 . 绍熙二年(1191年)陆九渊被朝廷任命为荆门知军。当时,荆门是南宋边地,处江汉之间,为四战之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他自己带头捐献半年俸禄,动员城中居民一齐动手修筑城墙。在税收方面,陆九渊大胆改革,免除了进出城门的商税。从此,荆门商贾云集,州府的税收反而大大增加了。这说明(     
A.荆门在南宋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B.理学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C.南宋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D.南宋理学在荆门广为传播
3 .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并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这可以用来研究(     
A.欧洲社会转型的思想基础B.明清之际的早期思想启蒙
C.西学东渐产生的双向影响D.儒家思想对基督教的影响
2023-02-15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第一中学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4 . 王阳明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点,其门人则“以化俗为任,随机指点农工商贾。秋成农隙,则聚徒谈学,一村既毕,又之一村”。这种现象(       
A.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B.冲击了传统社会的秩序
C.推动了儒学教育平民化D.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内核
2023-09-0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统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费发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

——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

材料二   在意大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15世纪,也是多才多艺之人辈出的时代。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不但要研究古代经典理论,还要研究地理、历史、文学;不但要翻译古代的戏剧,还要同时兼做导演;此外,他还可能是一名地方长官、外交家。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据材料一,指出晚明时期中国文化自觉的内涵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15世纪意大利文化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意两国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不同影响。
2023-09-1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概念的变化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变迁。在近代,“封建”概念发生了巨大蝶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摘编自顾炎武(1613—1682)《郡县论一》

材料二日本明治年间的思想家往往效仿法国启蒙运动,将过去的落后的斥之为“封建”,而将明治维新前的时代统称为“封建时代”。在1916年的《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曾居留日本的陈独秀将“封建制”与“君主专制”等同,这无疑是对“封建”古义的巨大背离。

——摘编自张志强《恽代英“封建”观考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顾炎武所指“封建”一词的含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顾炎武此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所述的“封建”的具体含义,并说明含义变化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注:赶上潮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陈寅恪《敦煌劫余录序》(1930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所示观点的一点或整体进行评析。(说明:运用3个具体史实,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8-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D.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反思清朝何以取代明朝的时候,顾炎武对清朝以前的传统思想观念给国民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体现了一名思想家的历史的“自觉”。


选择一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思想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思想家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10 . 朱熹专以士为施教的直接对象,陆九渊则针对士和一般民众施教。施教对象的变化主要说明
A.儒学发展依靠民间力量推动B.理学强化了儒学理论的思辨性
C.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基本完成D.程朱理学与心学本质差异巨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