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王守仁提出“良知”概念:“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李贽提出“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二者的说法(       
A.都利于思想解放B.都批判伦理道德C.都反对君主专制D.都否定理学地位
2024-03-1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河南省三甲名校2023届高三校内模拟试题(四)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康熙年间,北方兴起了一个新的儒家学派一颜李学派,代表人物是颜元(1635- -1704年)和李堞。颜元平生注重实学实行,不尚空谈,认为“思不如学,学必以习”。在为学方法上,他抨击理学家的读书静坐、居敬穷理,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习行实践。颜元教授弟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及兵、衣、钱、谷、水、火、工虞诸学。目睹明末政治日坏、风俗日降、兵专而弱、士腐而糜等时弊,他极为痛切,以匡时济世为己任、提出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当时的土地问题,颜元主张恢复井田制度。鉴于明朝中央集权所造成的弊端及明亡的教训,他主张恢复封建,“非封建不能尽天下人民之治,尽天下人材之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颜元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颜元思想产生的主要因素。
2024-01-1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代,思想家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正如日常生活中童子捧茶、农夫用饭一样,只要是不假思索、自自然然而又不逆于理,这就是“道”。王艮的这种思想(     
A.承袭了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B.暗含着一定的思想解放色彩
C.已经冲破了传统儒学的桎梏D.表明儒学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A.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B.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C.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D.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2024-01-11更新 | 70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南省五市(南驻信漯周)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甄(1630--1704),四川达州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几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齐名,被后来学者推为中国民主思想的先锋,代表作《潜书》。他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认为至尊王子并非天地大神,而是人,君主只不过是“匹夫”“独夫”而已。认为官多害民,天下之官皆弃民之官,天下难治者,不是民而是官。认为人们应如兄弟,同处天地之间犹如同处一帐之内;在家庭伦理方面提出“男女,一也”。从人的自然生理角度论述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生存和发展是人的天然权利。提出“天地之道故平”,治不平必富民,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户空虚虽府库积财如山,实为贫国。反对儒者空谈误国,把能否救民视为儒者的标准。推崇王阳明良知之学,袭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主张经世致用。

——改编自梁靖《唐甄的平等思想及其特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甄思想形成的背景。
2024-01-0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顾炎武主张,史学研究要彻底地贯彻价值中立原则,绝对不能以政治伦理的需要而改变历史,甚至歪曲事实。他提出历史学具有三大功能:首先是“鉴往训今”,即总结历史经验;其次是“引古筹今”,即吸取经邦智慧;最后是“稽天成德”,即不断完善世界历史文化。据此可知,顾炎武(     
A.推崇格物致知B.强调知行合一C.提倡经世致用D.否定君主专制
7 . 王阳明日:“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在其制订的《南赣乡约》中,他强调,“尔等父老子弟毋念新民之旧恶而不与其善,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毋自恃为良民而不修其身,尔一念而恶,即恶人矣;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尔等慎思吾言,毋忽。”由此可知,王守仁重点关注(     
A.心学的理论渊源B.乡约的非强制性
C.守善的主观能动性D.基层治理注重相互监督
8 . 面对明朝中后期“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的局面,王守仁以“正人心,息邪说”“而后天下可得而治”自任。下列项中,属于王守仁言论主张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23-12-08更新 | 382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明朝初期,朱元璋曾将佛教教义比附儒家三纲五常,将佛教和儒家同视为“圣人之道”,两者一阴一阳,共同“阴翊王度”。同时他对佛教高僧予以礼遇,建立高僧住持的官方寺庙体系;也对佛教世俗乱象进行治理,归并寺庙,强化戒律。该措施旨在(       
A.发挥宗教社会教化作用B.推动三教合流继续加强
C.整顿思想混乱局面D.稳定社会休养生息
2023-12-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卷(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易代使得蹈虚凿空的晚明学风成为众矢之的,清初学风由玄虚而趋健实,“经世致用”蔚为风尚。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全面反思和追溯明代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对封建君权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设计出了各种“限君”“抑尊”的方案。 他们理直气壮地主张顺应和满足作为自然人的本能要求,反对封建理学家冷酷而虚伪的禁欲主义,“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 向无人欲,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 基于“保国富民”的诉求,他们对重商主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总之,凭借着王朝更迭的权力真空和较少顾忌的思想言论氛围,他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发出较多惊世骇俗之论。

——摘编自孔定芳《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明遗民的诉求》

材料二   19世纪初再度复兴的经世致用思想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体系的封闭性,表现为经世派兴利除弊之法仅从中国“古圣先贤”那里去寻找。他们多有重农抑商倾向,虽对时弊不满,但面对那些“化外诸夷”,仍自诩为天朝上国。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面临严峻挑战。以魏源为代表的开明经世派没有固守成法,而是审时度势,结果经世致用思想较快地向近代转变。林则徐等人热心于边疆史地,追求海外新知,“鉴诸国”“法苟善,虽蛮貂吾师之”,开始用“五大洲”这个近代的地理概念来认识和说明世界,而不再局限于“九州”“夷夏”的偏见之内。他们力主通过正常的对外贸易,来交换西洋的火器船械,并把丝茶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与夷商争利,以求富争利来反抗侵略。到1861年前后,经世致用思想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思想的变化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