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6 道试题
1 . 清朝学者戴震曾说:“古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故学成而民赖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绳以理严于商、韩之法,故学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责民也,民莫能辩。彼方自以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众也,”这一思想(     
A.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学术价值B.凸显了重视人伦日用的经世济民情怀
C.代表了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D.突破了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小民命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史家批评宋明以来空洞议论和肆意褒贬的治史学风,把考证历代典章制度和历史事件作为历史研究的目的,大力提倡考据,史学形态又一次发生嬗变。在王鸣盛的史学观念中,考证史书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历史事实是否真实是作为治史原则提出的。这种理论认识的宗旨在于探求历史真相,只有弄清真实的历史事实,后人才可以从中明辨是非,起到褒善贬恶的作用。钱大昕主张史学的性质在于求得历史的真相,而不在于书法褒贬和义理阐释。针对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大量存在的谬误,他对古代史籍进行考异、纠谬、辨伪、祛疑。

——摘编自罗炳良《中国传统史学形态嬗变与厌史知识社会功能转型》

材料二   19世纪,德国史学家兰克在他的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中写道:“历史学被赋予判断过去,指导现在,以利于未来的职能。本书不敢企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它只想表明实际发生了什么。即历史学首先要做到‘如实直书’。”兰克认为,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应该避免空想和逻辑的推导,趣味和文采让位于客观性。为了寻求历史的客观性,兰克发展了史料考证的方法,提出历史学家应该批判地考证史料并以此作为叙事的依据。在进行史学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兰克虽然强调历史的整体性,但他认为“历史告诉我们,有些民族完全没有能力谈文化……我相信从全人类的观点看,人类的思想……只有在伟大的民族的历史中形成”。

——摘编自江华《论西方传统史学的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嘉史学与兰克史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乾嘉史学与兰克史学产生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史学研究的启示。
2024-06-1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明中后期始,受经济思想领域新变化的影响,反传统、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潮在高度的专制压迫中蔚为风尚,例如“异端之尤”李贽等对孔孟教条的否定,对封建独断论的批判都是空前的;“左派”的泰州学派王学提倡的平民主义思想也是前所未有的。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等,更从不同侧面对宋明理学,乃至君主专制作了深刻批判。在文学领域,明中期,新兴文学的兴起,不仅在形式上超过“台阁体”文学和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学复古思潮,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冲破封建伦理的束缚,实现个性解放的文学魅力。从“童心说”到公安派的“独抒性灵”,再到“三言”“二拍”“四大名著”等,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弊端,正因如此,这一时期被学界比作先秦的诸子百家,甚至被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展龙《明清文化特征刍议》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早期启蒙思潮“蔚为风尚”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早期启蒙思潮“蔚为风尚”的原因。
4 . 明朝中后期,科举的壅塞、官场的黑暗与斗争使一些文人失去入仕兴致,转而投身于文艺创作,“为四民立教”与“致民尧舜”成为一种士林风尚。该现象(       
A.折射出文人的政治理想B.根植于统治思想的嬗变
C.导致人才选拔机制僵化D.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2024-06-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三)·新教材·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以下出自中华典籍的言论,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③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A.④③②①B.③④①②C.②④③①D.②③④①
6 . 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除此之外,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明清时期家训变化主要基于(     
A.儒家思想发展演变B.传统信仰面临新危机
C.人口数量不断增多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2024-06-0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14次高考适应性训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百家争鸣是中国传统学术领域的基本精神,儒学因特殊的学术地位而常常受到诘责。韩非子就对儒学的源流提出质疑:“孔子、墨子俱道尧舜,皆自谓真尧舜。而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尧舜之诚乎”。清代学者章学诚也对日益教条化的汉学和宋学进行批判,并提出“六经皆史”的论断,强调六经实际上是三代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而非圣人为重教立言而作。据此可知(  )
A.孔子儒学重视汲取历史经验B.传统儒学地位高于普通史学
C.中国古代学术政策开明包容D.儒家思想日益脱离社会实际
2024-06-0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8 . 徐光启指出“方今造就人才,务求实用”,东林党人“不贵空谈,而贵实行”,复社领袖张溥“兵刑钱谷之数,典礼制作之大,无不博览极群书,涉口成诵”。这些主张(     
A.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B.受到西学东渐思潮影响
C.蕴含着经世致用的理念D.巩固了阳明心学的地位
2024-06-0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职任天下之重,群心所归,惟须贤佐,以成圣化。愿君侯大开萧相国求贤之路,1选举之门。既得其人,接以周公之士之意。”:……丞相要负责“辅国政,领计簿,知郡实正国界”;……对地方郡国长官,“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丞相田蚡上书:“言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请案之。”上曰:“此丞相事,何请?”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下)》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丞相的职权,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丞相权力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判断黄宗羲对明朝废丞相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结合所学,概括提出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024-06-0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次测试历史试题
10 . “良知不学不虑,本来具足,众人之心与尧舜同”,“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该主张(     
A.纠正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之弊B.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C.隐含一定的平等和个性色彩D.反映了明朝伦理道德的崩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