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1895年2月,《申报》刊载文章指出,“中国自二十年来,亦尝有志自强,既在各省设立制造局,自制枪炮,又时向外洋不惜重价购置各种新式枪炮,其于置器一道,可谓尽心焉耳矣。惟有利器,而无用此利器之人,徒饰外观,毫无实际”。这一评论(     
A.缘于民族危机的加深B.旨在肯定洋务派的历史功绩
C.摆脱了中体西用窠臼D.揭示了洋务新政失败的根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866年,左宗棠以列强“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洋船载北货,行销各口,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终至歇其旧业”为由,建议清廷兴建福州船政局,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左宗棠此举意在(     
A.抵制列强经济侵略B.自强求富以固根本
C.完善近代海防体系D.推广工业生产模式
2023-11-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世纪60年代,为解决生源问题,清政府规定同文馆的学生可以拿薪水。开始年薪为36两银子,后又提高到120两,最高时达到140两。当时七品官年薪才45两,五品官也不过80两上下。这从侧面深刻反映了(     
A.科举制度渐趋衰落B.官办学校待遇较高
C.洋务运动成效显著D.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学制》,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当时各小学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国语教科书,小学中普遍使用民间出版发行的翻译教科书。课文采用现代文,贴近生活,深入浅出,教育学生要忠君爱国、孝顺父母、勤奋刻苦。除此之外,还有地理、历史方面的内容。1886年,文部省规定对小学国语教科书实行审阅制度,规定通过审阅才能出版发行。同时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对此前的小学国语教科书进行整合,编纂了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其中《国语教科书读本Ⅱ》水平最高,以后编纂的国语教科书多参考此书。1904年,日本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管制,制订了国定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1941年,国语成为"国民科"的一个分支,以“培养皇国忠实的臣民”。

——摘编自张尚弘《近代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的编辑特色、编辑方针述论》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了近代教科书的编写。1897年南洋公学陈懋治等人模仿译书院翻译的日本教科书体例编写了《蒙学课本》(蒙:启蒙之意),被视为国人自编教科书之始。书中既有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也有中国最根本的思想理念,从自然科学到日常礼仪、从历史故事到地理知识,几乎无所不包。课文用浅显的文辞、富有韵律美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道理融汇于儿童生活,成了近代语文教育的发蒙之作。一些蒙学课本还继承了传统蒙书描述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历史悠久等特点。1906年,学部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教科书暂用书目共102册,其中民营出版机构发行的就有85册。

——摘编自毕苑《从蒙学教科书到最新教科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编写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近代教科书的编写。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教科书编写的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在连续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做出任何不符合传统观念的改革。他们认为,中国的声明文物、典章制度都是古圣先王定下的垂之万世而不可更改的东西,谁若对此稍有怀疑,就是大逆不道。由此可以推知,洋务派鼓吹“中体西用”(       
A.减小了洋务运动的阻力B.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
C.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D.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023-04-10更新 | 502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近代民间《点石斋画报》因及时报道社会热点而受市场青睐。下图为该画报关于《马关条约》签订的版画,画中题记赞扬了李鸿章“大度包容”,并折服了西方列强。据此推知,当时(       
A.清政府占据与日本谈判的先机B.国人注重国际舆论造势
C.清政府美化自身形象愚弄百姓D.国人认知水平亟待提升
2023-04-09更新 | 580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2年,法国攻陷河内,直窥云南。清廷内部形成主战与主和两种势力。188312月,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等认为中国军力薄弱,“深入鏖战,恐无把握”,中国“兵轮船本少,又未经战阵”,而法国“船械之精,操演之熟”,“海上实未可与争锋”,主张息事宁人。陈宝琛、张之洞等则积极主战。陈宝琛上奏:“欲长治久安,非出于一战不可。”张之洞提出:“助越之势,沮法之气”,“断无坐视之理”。《申报》积极关注这一事件。以马尾海战为转折点,《申报》的舆论导向经历了由“拥战”到“主和”的转变。《申报》认为不能把“战”与“和”的表态作为是否“忠君爱国”的判断标准.而审时度势、据事直书方为真正的“忠君爱国”。

——摘编自黄飞《由“战”转“和”: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国内碰对法国侵略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种主张予以分析。
2023-02-1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分析近代中国如何抵御、反抗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不断扩张、殖民,维系国家统一与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如何吸收、借鉴各种现代性因素,将其内化为中国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国家建设,寻找富强之道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破除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

——摘编自王锐《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问题的思考: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一》


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叙事问题,选择某一角度或者自拟一个角度,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角度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9 . 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写道∶“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启觊觎,则瓜分之患大,割地之事小,边民皆不自保,则瓦解之患大。”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A.诱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造成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C.加速了清政府中央集权瓦解D.助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崛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世纪70年代,《循环日报》发表了《倡设日报小引》,着重提出了学习外人之长以治理中国的主张,接着又发表了《当用泰西新法》《当仿西法造战舰》等宣扬革新自救的文章。这说明《循环日报》
A.为洋务自强立言发声B.成为推进维新变法的舆论阵地
C.引导民众参与政治D.配合了革命党人的革命斗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