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阅读下面三幅图:

请回答:


(1)图一的作者是谁?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图二奏响了中国20世纪初年的时代最强音,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在呐喊。列举当时的主要思想家?这个思想家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3)图三中的那个外国人见证了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战略大转移,为伟大的“长征精神”所感动。试说明长征的直接原因。简要概括长征的历史意义。
2024-03-2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为张海鹏教授对晚清时期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的概括。

阶段划分

阶段特征

阶段一

1840~1864年

是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对中国社会面临的急遽变化作出初步反应的时期

阶段二

1865-1895年

阶段三

1896-1901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期,也是中国社会中的积极力量对所处环境作出强烈反应的时期

阶段四

1901-1912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在成长,其政治代表人物发动辛亥革命……
(1)仿照材料中作者对阶段特征的概括思路,写出1865-1895年的阶段特征。
(2)指出阶段三中“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作出强烈反应”的代表性事件,并任选其一简述其历史意义。
(3)作者认为“1901-1912年是中国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举出两个事例说明该观点。
2024-02-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置备利器必先储人才》:中国自三十年来,亦尝有志自强,既在各省设立制造局,自制枪炮,又时向外洋不惜重价购置各种新式枪炮,其于置器一道,可谓尽心焉耳矣。惟有利器,而无用此利器之人,徒饰外观,毫无实际。

——《申报》社评1895年2月1日

材料二   《善后十策》:朝野上下,费尽数十年之心血,耗尽数亿万之赀财,及两国交绥,而文臣噤口而不能言,武臣束手而无所用,所恃以为长技者,惟是搜括银两,携带妻孥,远举高飞……苟非振刷精神,一洗旧习,恐再阅数十百载,亦不能收富强之效,得战守之功矣。”

——《申报》社评1895年4月28日

材料三   报刊一般要求迅速、准确、广泛,堪称第一手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学者形象地谈到报刊的作用:“天地像一座大舞台,历史剧目波澜壮阔、绚烂多姿、复杂多变。后排的看客,由于距离的缘故,如置身云雨巫山。一些前排看客,甚至能到幕后打探的特殊看客,便充当起解说的职责。这特殊的看客就是新闻记者”。因此报刊对于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都十分重要。

——据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1)指出材料一、二中两种观点提出的背景,分析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
(2)结合材料三,说明材料一、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有哪些史料价值。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印记”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863轮船招商局设立,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
1865江南制造总局建立,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1895康有为发起成立上海强学会,“专为中国自强而立”
1896黄遵宪和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
1903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1911同盟会联络光复会和上海商团响应武昌起义,获得胜利
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6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上海是全国最大之转运码头,内地货之运往外洋及沿海各埠者,或外洋货物之运往内地者,多以上海为转口地点。一批新型的中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同外国侨民的交往中,学到了西方经营企业的方式。资本日益充实,组织日益完善,业务日益发达,己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上海附近和安徽省等地外出觅生者最多,而技术工人及汽缸工则多为广东或宁波人,他们成为上海近代工业早期技术工人的骨干。

——摘编自肖照青《上海在近代中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及其历史因素研究》


(1)上海见证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请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成为近代中国中心城市的条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说明:《时局图》有很多版本,作者谢瓒泰在《中华民国革命秘史》中说:“1899年7月19日,我制作并发表了一幅政治漫画‘远东的形势’。这幅漫画许多外国画报都刊登了。……。”图中用犬、熊、蛙、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国主义国家外, 图上还有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清政府用科举考试等升官之途愚弄人民。《天下大乱》发表于2023年12月德国杂志《西塞罗》,图中的鹰代表美国,熊代表俄罗斯,龙代表中国,小字部分意思为“为世界新秩序而战”。


(1)指出图一与图二中国外交地位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两位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洋务运动亲历者郑观应指出:“官督商办者,既有委员、监督,而用人之权操自督办,股东不能顾问。督办而贤也……股东自然受赐;而无如其多是官场中人……结党营私毫无顾忌,而局务遂日归腐败矣。”这表明他(       
A.反对股份制度B.认可督办作用
C.萌发维新思想D.主张官商分途
2024-01-31更新 | 309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或许是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所以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仅仅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确切地说,他们是对坚船利炮感兴趣,他们始终坚信在纲常礼教方面,西方不如中国,从此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影响中国一批又一批人。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也从理论进入实践阶段。19世纪末, 中体西用思想走到了尽头,然而思想的闸门已经打开。

——摘编自纪锋《略论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潮的变迁》

材料二   所谓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即“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那些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和理论意识形态的总和”“不管其成败如何,不管其内蕴的正确程度如何,都从属于那个历史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前途的设计,都是这场社会选择的答卷”。它们不仅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不断学习的必然结果,而且顺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中国近代化历史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些形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思潮,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又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烙印,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摘编自马艺铭《浅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理论进入实践的标志性事件,并用史实解释“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走到尽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先后出现的社会思潮,并说明其共同特点。
8 . 近代以来,“新”“旧”缠绕互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从一九一八年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发表文章,把书面语言和口语统一起来,接着出版的《每周评论》、《新潮》、《晨报副刊》等都采用白话文。同时《新青年》高举反封建大旗,在新闻和出版界得到广泛响应,一时形成了一个宣传新文化的新闻出版阵线。……那时,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引起广泛关注,女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有人称赞它表现了“女性的自觉”。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

材料三   197812月)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并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述当时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局面”,并结合所学,指出“新局面”所反映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文中“全会”的名称。结合所学,选择改革或开放任一角度,阐述“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如何实践的。(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2024-01-30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人民在同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中,也逐渐形成了现代国家意识,开始把“国家”理解为领土、人民、主权的复合体,把反抗列强、救亡图强、经世济民、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视为爱国思想的具体内容。与此同时,人民的主体地位也开始日益彰显。

——摘编自肖群忠,霍艳云著《论近现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写一篇体现爱国思想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2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在清代的漕运制度下,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漕粮须先涉长江,再由运河北上。1853年,三省漕粮改折银解京。1854年,三省漕粮奉旨留南抵充军饷。这主要是由于(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C.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D.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2024-01-23更新 | 21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