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同途殊归之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再审视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变革的出发点都是救亡图存,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可谓同途殊归。

材料一   1854年,英国提出“修约”,1856年,清政府拒绝了英、法、美三国的“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战后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率领舰队武力叩关,日本被胁迫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日本西南诸藩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武装倒幕。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起用地方武装,地主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组建湘军和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三   1868年,日本决意效法欧美,“脱亚入欧”,实行明治维新,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各地藩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地税改革,使政府获得稳定收入。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留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清政府放手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督办军事和民用企业。清政府也曾派幼童留学美国,但1881年全数召回。原因是“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日面对列强要求的应对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
(2)据材料二,指出中日面对民族危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从指导思想、中央与地方关系、国民身份和文明开化方面比较中日改革的不同结果,指出两国改革同途殊归的原因
2021-08-09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11校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