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至西汉前期,中国北方匈奴强盛,置僮仆(奴隶)都尉管理西域,因“赋税诸国,取富给焉”,西域诸族“不相亲附”,匈奴还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汉武帝制定联络月氏“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派遣张骞“凿空”西域。……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实现了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由此奠定了新疆地区在维系中国陆上交通、护卫中原诸王朝之西北地区边防安全的政治基础。

——田卫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新疆历史叙事构建》

材料二   当时新疆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西方殖民势力的觊觎,其中有俄国“拓境日广”,扩张态势逼人。左宗棠认识到“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新疆这样的地缘战略价值触动了清廷中枢,让清廷认识到重视塞防,收复北疆,方能“居中控制,南钤回部,北抚蒙古,借以备御英俄”。……同时建议“为新疆画长治久安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须“设行省,改郡县”,从而为新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也使得原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由伊犁转移至乌鲁木齐,影响至今。

——改编自袁天阳《左宗棠的边疆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结合所学,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分析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时期新疆面临威胁的实质。结合所学,简述左宗棠为解决新疆危机所作的贡献。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方到来并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并不允许华商参与和设立西式企业,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从轮船、保险、银行、堆栈以至纺纱、缫丝、煤气、电灯,从资本在数百万两以上的大型企到资本只有几万两的小型企业,从贸易中心的上海到其他通商口岸,都有中国商人的附股。整个十九世纪,不少企业的“华股”,占公司资本的40%。琼记洋行等轮船公司、上海自来水公司中“华股”都占一半以上;烟台等丝厂和华兴玻璃厂中的“华股”都在60%以上。此时还出现一种华商冒充洋商“诡寄”经营的现象。有的为了逃避税厘和官府的苛扰而冒充洋商,还有华商直接雇佣洋人来冒充洋商经营,如刘祖恩等在吴淞镇开设永源行,暗雇德人内克布,悬挂德旗,希图抗捐赖税。还有华商因为不满地方官保护洋商欺辱华商而集体要求加入外国籍寻求保护。

晚清时期,也有一些官员认为必须改革自身,出现机器采矿业兴办时清廷争议的事例,在轮船、钢铁、机器织布、铁路等领域兴办时,其情形均大同小异。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廷旨准李鸿章、沈葆桢所请,先在磁州、台湾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派员妥为经理。由此,中国机器采矿业筹办活动逐步展开。

——朱荫贵《晚清社会经济制度之改变:从内在角度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社会经济制度改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社会经济制度改变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机构。公行是由官方允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其行动也由公行的行商负责约束。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即每年的5月至10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在广州期间,他们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设的“夷馆”内。外商在华只能雇用翻译和买办,不能雇人向内地传递信件。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贷资本。条规还规定要加强河防,监视外国船舶的活动。

材料二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材料三 4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在经济全球化日益面临重大阻力的背景下,中国始终积极推动双边及多边贸易、投资发展。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为355亿元;2017年,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已经达到27.79万亿元,是1978年的782.82倍。其中,进口额由1978年的187.4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5.33万亿元;出口额由1978年的167.6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2.46万亿元。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12016年,中国进出口货物和服务总额占全球的份额由8.4%上升至9.7%。显然,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的繁荣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根据2017年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961.5亿美元,蝉联全球第二大投资国地位,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的比重首次超过10%。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以及中国在全球市场中话语权的不断提高,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将对全球贸易的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重要力量。


(1)据材料一、二,指出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的基本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使当时中国与世界市场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这一政策出现的客观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关系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及对世界市场的主要贡献。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近代军事学堂的设置情况(部分)

时间数量军事学堂名称
19世纪60年代1福州船政学堂
19世纪70年代1天津水师学堂
19世纪80年代6北洋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等
19世纪90年代10直隶武备学堂、江南陆师学堂等
20世纪初(1905年之前)14福建武备学堂、北洋测绘学堂等

——据甘少杰《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近代军事学堂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原因和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是因为它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其失败是必然的。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自救运动指的是什么?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时人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器不如人”。正如李鸿章所言“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弓矛小枪小炮,故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而解决之道,在“讲求洋器”。这种认识,在当时(     
A.引发了全盘西化浪潮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D.促进了维新运动的深入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夫日: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赡,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纵难被坚执锐,有北面复匈奴之志,又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未便也。”“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日: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摘编自桓宽《盐铁论·本议》

材料二  19世纪60-80年代,洋务是指处理由于外国侵略所引发的事项。甲午战争失败后,人们慢慢把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借西法制器也叫作洋务了。到了20世纪初,梁启超写李鸿章传的时候,把李鸿章办理军事和民用工业的事情称作洋务。此后人们逐渐把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的一套办法称作洋务。到20世纪30年代,洋务运动的名称出来后,洋务运动中的洋务,主要是指引进西方机器那样一种新政。

——摘编自张海鹏《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推行“盐、铁、均输”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所指内容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就国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