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中国大事记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   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兴宝藏。凡金、银、铜、铁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

——《资政新篇》

材料四   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1864年)

材料五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机器制造的军事工业。1876年,李鸿章又派唐延枢以官督商办形式筹办开平矿务局,这是一家大型新式采煤企业。……洋务派后期,少数“官督商办”企业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等改编

主题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材料六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边疆危机,清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及其近代领土的要求,而清政府对于边疆地区松散的统治,已无法克服眼前的危机。因此,清政府只能在武力面前重新建立一个更为严密、集中、强有力的统治体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材料七   首相伊藤博文通过对日本政治状态的观察,认为将公众注意力转移到与中国的冲突一些有吸引力的事情上来是非常有必要的……日本显然正在冒充被压迫地区的朋友。日本声称要在朝鲜保证驱逐中国人和维持国家主权下和朝鲜签订条约。根据这个陈述,日本是朝鲜的朋友和保卫者。

材料八   《悉尼先驱晨报》对具体战况的报道

战况报道
丰岛海战当这两方相互接近的时候,日军注意到一艘中国旗舰未向他们致意,并且拿出枪向他们逐渐接近。之后,中国人很快开火。日方立刻用炮弹回击这一挑战。
旅顺大屠杀从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得到消息证实了日本占领了旅顺港,“进入这个地方后,映入日军眼帘的是无头的一些朝鲜人和其他日本人。他们在袭击开始前被中国人抓到。眼前的景象激怒了日本人,以至于他们不再限制自己的军队,并且几乎没有一丝饶恕。”

注:《悉尼先驱晨报》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商业性报纸。甲午战争期间,《悉尼先驱晨报》对甲午中日战争做了相关报道。以上材料皆来自此报纸的报道。

材料九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基础测评*
(1)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内在联系,结合材料一图示及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分析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指出19世纪中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点?
(2)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既是旧式的农民战争,但又带有新的时代特点”,请结合材料二、三加以论证说明。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曾国藩、李鸿章的共同主张,并说明提出主张的背景。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的贡献,分析洋务运动破产的主要原因。
*能力提升*
(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治边政策。
(6)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藤博文的这种想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7)材料八中可以确定的史实有哪些?哪些属于失实报道?指出导致《悉尼先驱晨报》失实报道的因素有哪些。
*历史纵横*
(8)据材料九,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023-09-0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16·纲要上第16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3-24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军所到之处“查庵观寺院田产充公”。1852年夏,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又联名向洪秀全上书,申明“宜广积粮,以充军备而裕国课”,并请准“照旧交粮纳税”。1853年下半年,《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湖北、江西、安徽一带的“富室”被太平天国勒令“计亩一石,或出谷一石、二石不等,分为无田者食”。1853年年底,石达开到达安徽,为“结民”,他让当地人充任“乡官征租赋”,“立榷关于大星桥各属支河曲港”。

——摘编自何希芝《太平天国的经济措施及政策》

材料二   1855年1月以后,天京恢复了家庭制度,“圣库制度”逐渐废弛,太平天国政府对独立的手工业者采取了听任自由经营的方针,允许私人自由贸易,并给予一定的救济扶持。1860年太平军占领苏州后,李秀全下令:“各门外百姓无本为业,亦计(借)给其资,发去铜钱十余万串。”1861年,太平军在濮院等地曾多次发布文告,“尔等子民勿必惊疑,通商贸易”“士农工商各安恒业”。

——摘编自段本洛《关于太平天国后期的商业政策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前期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实施上述经济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太平天国中后期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3-10-07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近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洪秀全《原道觉世训》等“万姓同出一姓,一姓同出一祖”“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总归一本”“予想夫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为皇上帝所化所生,生于皇上帝,长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饮器皆其造成。”
康有为《大同书》“公侯继轨,乳臭承袭。投于寒门,不得高爵”“欲人道至于太平,享大同之乐,亦最为巨碍而不得不除之(压制)也”“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当大同之时,工厂既尽归公……厂主俨如古邦君。其分管各职之伯,其补助之亚、管数之府、记事之吏如大夫,其群管工之旅如士,其巡察之胥如下士,作役之徒如民,其议工之院如朝廷。”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等“人人不独亲其亲,人人不独子其子,是为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要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教”“夫苏维埃主义者,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即为国有;国为民国,国有何异于民有?国家以所生之利,举便民之事,我民即共享其利”“国家为一大业主。”

——摘编自沈善洪、王凤贤著《中国伦理思想史》(下册)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三人提出的“理想社会”有何异同,并简析中国“理想社会”实现的合理途径。
2023-05-08更新 | 452次组卷 | 7卷引用:18·纲要上第18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盛宣怀曾经这样概括张之洞的“企业管理”:“香帅(张之洞)躬亲事务,忽而细心,锱铢必较;忽而大度,浪掷万金。忽而急如星火,立刻责成;忽而置若罔闻,延搁数月。一切用人用款皆躬亲其权。”。盛宣怀在此(     
A.暗示与香帅的个人矛盾B.强烈反对兴办洋务企业
C.意在揭示张之洞的个性D.透露出官营企业的弊端
2022-11-27更新 | 202次组卷 | 4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费经验。
2023-01-10更新 | 3765次组卷 | 23卷引用:纲要上第16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琉球、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系。1890年,朝鲜王太后去世,清廷最后一次以宗主国身份派遣使臣前往吊祭。1894年,朝鲜最后一次派遣使臣向清廷缴纳岁贡。1895年,依据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二   19531231日,历尽周折,中印两国就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终于开启。当日下午1点,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了印度谈判代表。周恩来对客人们说:“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1953年开展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立时确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

——摘自高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朝贡体制崩溃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朝贡体制相比,新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其意义。
2022-10-29更新 | 336次组卷 | 5卷引用: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央到地方,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武职官员;在县以下的地方,其基层组织单位是“两”,每25家为一“两”,由“两司马”管理。两司马之上设有卒长、旅帅、师帅、军帅、监军、总制等官职,总制管一郡,相当于清朝统治时期的府。一个县约分五军,一军13156家,每家出一人为伍卒,组成一军,寓兵于农,“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由于土地归公,所以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除自留口粮外,一律都要上缴,由两司马支配,甚至农民的生活也要受两司马的监督和支配。在所控城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散家庭。如进入武昌后,就把居民按性别年龄分馆居住,开始以10人为一馆,后来以25人为一馆,由专人管理。定都天京后,完全废除私有制,也是把居民按性别分别编入男馆女馆、男营女营,夫妻不得同居,居民原来的财物全部没收归“圣库”,生活必需品由圣库按定额供给。60岁以上老人和16岁以下儿童入“牌尾馆”,男性青壮年则住“牌面馆”,其任务除参加战斗外,还要从事体力劳动,有手工业技能者进入诸营与百工衙、天茶衙、豆腐衙、酱人衙……在监管下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产品不经过市场交换直接入圣库,生产者除按定额分配的吃、穿外也别无报酬。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一切私营商业资本全都被没收,个体小商贩也不例外,“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经商所获利润全部上缴圣库,商业实际被完全废除。女馆则不分年龄,在监管下参加各种诸如抬砖运瓦、收割拾柴一类的劳动,善女红者则编入锦绣营。丈夫到女馆探妻只能在离门数步之外问答,而且声音必须洪亮,让大家都听见,以防说“私房话”。

——雷颐:《历史,何以至此:从小事件看清末以来的大变局》

材料二   《资政新篇》(注:即《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一个亮点,农民起义能提出这样一些具有西化色彩的纲领很不简单,因此洪仁玕也被看成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当时《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并行的,颁布《资政新篇》的同时也再一次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但这两个东西根本是格格不入的,《天朝田亩制度》其实是一个农业式的军事共产模式,跟《资政新篇》完全是两股道上的车,这两个东西怎么能一块出来呢?这实际上证明了当时的领导者其实根本就不明白怎么实行《资政新篇》这套方案。实际上最后也没能实行。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管理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利弊。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的本质区别,分析《资政新篇》没能实行的原因。
2022-10-31更新 | 234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8 . [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023-06-14更新 | 3876次组卷 | 23卷引用:纲要上第12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023·湖北·模拟预测
9 . 近现代的工商业发展战略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郑观应为代表的重商论者将强烈的情感浓缩成“商战”。“论时事者必献商战之策,视振兴商务为当今第一要义”。“商战”思潮的重要特征即在于它不仅在外贸领域提出了进口替代、出口替代的主张,而且主张“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甲午战争后,列强以《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这给中国发展工业带来示范效应。重商思想由此逐步变异为“振兴实业”的早期工业化思想。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从编制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经济建设计划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就清晰地表现出来,“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成立之初的新中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迅速对自己的外交政策做出抉择。新中国选择了政治上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50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国的经济建设开始在苏联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1953年,中央形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同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重工业的发展被摆在了突出而重要的位置上。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重商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发展战略确立的背景及影响。
2023-05-29更新 | 147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4讲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练习)-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认为李鸿章是晚清近40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但又只是一个“纯臣”和“庸臣”,因此不能“将中国之失政尽归于李鸿章一人”。他认为,李鸿章对洋务的认识最多。但他只知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最终难逃失败;在外交上,李鸿章对处理中日外交,无功亦无罪,只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他误国之罪“无庸置论”,他的外交历史,实失败之历史。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学术界认为李鸿章一生的历史,是一部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反动历史。李鸿章是镇压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封建社会的维护者,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反动买办,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

改革开放以后.著名学者陈旭麓认为,李鸿章办的许多企业是为了抵抗外国,他所创建的海军炮口是对外的,更多的是对着日本侵略者的。他还认为,李鸿章有爱国之处,但不能否认他的确有不少误国之处。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李鸿章虽有抵御外侮的愿望,但其办理外交是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服务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李鸿章办理外交有积极的一面,其外交实践要具体分析。

——摘编自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


(1)根据材料,概括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鸿章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对李鸿章不同评价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