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国人对甲午战争的基本反应……是企求一种根本的解决方案……国人把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清政府进行了几十年的洋务新政。”国人的反应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A.民主革命成为唯一选择B.思想解放仍然任重道远
C.师夷长技深入精神层面D.国人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9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10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的合理性。
2022-01-01更新 | 541次组卷 | 35卷引用:云南省宣威五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地地道道用鸦片染成的战争,尽管根本问题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材料四   下图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全图》。



(1)材料二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材料二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2)材料四是哪次侵华战争带来的时局?对中国有何危害?
2021-09-0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比较

(指数:1871年~1873年=100)   单位:百万元

年份出口指数进口指数出超(+)
或入超(-)
187118731101001061004
18811883108982126118918
189118931671518219206952
1901190331128274734462162
1909191157951827026623132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 单位:%

进口商品

年代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机器及
大工具
原料建筑用品;设备;器材;燃料等合计消费品原料直接消费资料合计
1893067884130786916
190307143150223627850
19101501160176170654824

出口商品

时间原料半制品制成品
农产品矿产品手工制造机器制造手工制造机器制造
18931562840153425
19032680417211932968
19103910713114728380

——材料均摘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变化。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0-12-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2019-01-30更新 | 2960次组卷 | 42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6 . 观察下面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有人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继续沉沦;也有人说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真正觉醒。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造成材料一中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一种观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7 .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四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
(2)材料二认为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千年古国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是什么制度?指出秦朝和元朝这一制度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中台湾同胞的悲愤是因何年的什么事件?而国民党元老写下的《望大陆》又因何而起?
(4)材料四体现了中央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态而制定了什么方针?
(5)综合上述材料,就祖国统一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