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折称:“从古各国角力之时,大率皆用远交近攻之道……今日中国之力,断不能兼与东西洋各国相抗”,俄国“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实受其益”,因此,“如俄用兵假道,供其资粮车马”。这反映出此时的清朝官僚(     
A.试图推行“联俄制日”外交B.决定放弃旧的传统宗藩关系
C.对列强侵华本质有清醒认识D.对西方的态度转为主动西化
2024-04-01更新 | 339次组卷 | 10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星耀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主要报刊概况

报刊名发行地创办者身份报刊内容
《万国公报》上海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综合性时政刊物
《字林沪报》上海英国人F·H·巴尔福上海租借公告、新闻、广告
《华北捷报》(《字林西报》)上海英国侨民奚安门(Henry Shearman)英国快讯、商务情报、广告
《申报》上海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商业性报纸,以外商广告为主
《镜海丛报》澳门葡萄牙人弗朗西斯科·费南迪(Francisco Fernandes)政治、经济、社会消息、革命党活动

——据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等整理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当清军俘虏和中国民众遭到屠杀时,国际社会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伸冤。媒体的沉默和政府的懦弱无力,让西方世界感觉清政府对日本行为的认同。西方社会只能听到日本一面之词,诱导国际舆论朝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倾斜。西方舆论认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鲜的国家独立,日本的国际公关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三   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创刊,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创刊号的《发刊词》清晰提出报社的工作主要有三项:第一,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第二,指导各级苏维埃实际工作;第三,揭破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派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使工农劳苦群众懂得国际、国内形势与必要的斗争方法。

——陈信凌著《江西苏区报刊研究》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报刊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体现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舆论战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红色中华》报有什么办报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意义。
2024-03-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装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由此可见,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装着泥沙的炮弹B.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C.明治维新促使日本实力大增D.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     
A.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B.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
C.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D.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康有为曾经五次上书,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     
时间名称背景主要主张结果
1888年12月《上清帝第一书》中法战争战败朦胧的学习西方议会制度愿望。未上达
1895年4月《上清帝第二书》甲午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未。上达
1895年5月《上清帝第三书》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上达
1895年6月《上清帝第四书》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材(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以雪国耻未上达
1897年12月《上清帝第五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变通善后,讲求体要,乞速行乾断,以图自强。上达
A.打倒列强坚持变法是上书核心B.光绪帝不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
C.上书主张从维新开始转向立宪D.民族危机加深是多次上书主因
6 . “林公曾与论忧患,花甲抬棺征边关,蓄锐缓进筹粮饷,扬威急战歼敌顽。千里柳引春风度,十万兵夺疆土还。放眼西陲广袤地,天山雪映发苍髯。”下列选项对诗中事件影响的阐述,正确的是(       
A.强化了政府对蒙古的管理B.导致了近代化努力的破产
C.证实了清政府统治的腐朽D.缓解了西北部边疆的危机
7 .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为防止日本进一步图谋台湾,清政府加强了守备,并于1885年正式宣布在台湾建省。这反映出(     
A.政府海疆防御意识提高B.传统的宗藩体系已经解体
C.中央政权开始经略台湾D.中国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8 .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积极宣讲:“国文为民族之魂”“国文提振民众”。“听者达数万人之众,闻之皆泣,奔走呼号”。这表明当时(       
A.文化变革成为社会当务之急B.政治危机刺激民族意识觉醒
C.清末新政推动传统文化复兴D.维新变法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蒙出使夜郎到滇王举国来降期间,西汉王朝在西南夷地区设立了七个“初郡”,奠定了西南夷行政区划的基本格局。“初郡”具有郡县制与羁縻制双轨并行的二元结构特点。如滇地属益州郡管辖,益州郡治就设在滇王所在的滇池,但滇王又被“赐滇王王印”,依然享有统领其民众的权力。“以部族区域为郡县区域,以部族分合为郡县分合”,二者皆无固定空间,随部族居民之迁徙而迁徙。郡县长官的作用主要侧重于军事方面的掌控和象征性赋税的征收上。当时农业开发主要集中在夜郎、邛都这些传统农耕区域以及部分郡县治所周边宜农的平坝区,而在昆明等“随畜迁徙”的游牧地区,农业经济还尚未发展或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汉王朝对西南夷的开发除了军事、政治目的外,一直是在“抚有蛮夷”“以属有夏”的思维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形下,西南夷社会结构的变迁表现为局部范围内的渐进变化。

——摘编自尹建东《对秦汉王朝开发经营西南地区的几点认识》

材料二   中法战争后,中国西南边疆面临深刻的危机,清政府在加强军事防御的同时,还对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积极调整,在西南沿边地区设置了三个边道。边道道员除了拥有广泛的行政司法权外,清政府还赋予其兼管海关事务、中外交涉和防卫边疆等权限,提高了边道应对边疆事务的能力和效率。此外,清廷在被迫参与中法划界的过程中,现代民族国家的“国界”“主权”等意识开始逐步内化。清廷在西南边疆地区所实施的各项经营措施,使国家对该地区管理和控制逐渐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观念和国家认识。同时,中法战争的爆发对滇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自身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使得边疆危机作为一种外部推力促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自觉地向国家靠拢。

——摘编自郑维宽《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的西南治边策略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汉时期对西南夷的经营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汉时期相比,中法战争后西南边疆治理的变化。
2023-06-1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十)文综历史试题
10 . 1875年,左宗棠主张收复被俄国占领的新疆,,李鸿章考虑到军费问题,并认为中国真正的大患是日本,应集中全国力量促进沿海和腹地各省开发,不应对新疆用兵。由此展开一场辩论,最终多数官员支持左宗棠的意见,朝廷决定对新疆用兵。这反映出(     
A.洋务派内部已面临分裂B.传统边防观念根深蒂固
C.李鸿章不考虑民族利益D.中日之间海战一触即发
2023-06-0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兴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