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主要报刊概况

报刊名发行地创办者身份报刊内容
《万国公报》上海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综合性时政刊物
《字林沪报》上海英国人F·H·巴尔福上海租借公告、新闻、广告
《华北捷报》(《字林西报》)上海英国侨民奚安门(Henry Shearman)英国快讯、商务情报、广告
《申报》上海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商业性报纸,以外商广告为主
《镜海丛报》澳门葡萄牙人弗朗西斯科·费南迪(Francisco Fernandes)政治、经济、社会消息、革命党活动

——据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等整理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当清军俘虏和中国民众遭到屠杀时,国际社会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伸冤。媒体的沉默和政府的懦弱无力,让西方世界感觉清政府对日本行为的认同。西方社会只能听到日本一面之词,诱导国际舆论朝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倾斜。西方舆论认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鲜的国家独立,日本的国际公关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三   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创刊,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创刊号的《发刊词》清晰提出报社的工作主要有三项:第一,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第二,指导各级苏维埃实际工作;第三,揭破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派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使工农劳苦群众懂得国际、国内形势与必要的斗争方法。

——陈信凌著《江西苏区报刊研究》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报刊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体现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舆论战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红色中华》报有什么办报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意义。
2024-03-2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蒙出使夜郎到滇王举国来降期间,西汉王朝在西南夷地区设立了七个“初郡”,奠定了西南夷行政区划的基本格局。“初郡”具有郡县制与羁縻制双轨并行的二元结构特点。如滇地属益州郡管辖,益州郡治就设在滇王所在的滇池,但滇王又被“赐滇王王印”,依然享有统领其民众的权力。“以部族区域为郡县区域,以部族分合为郡县分合”,二者皆无固定空间,随部族居民之迁徙而迁徙。郡县长官的作用主要侧重于军事方面的掌控和象征性赋税的征收上。当时农业开发主要集中在夜郎、邛都这些传统农耕区域以及部分郡县治所周边宜农的平坝区,而在昆明等“随畜迁徙”的游牧地区,农业经济还尚未发展或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汉王朝对西南夷的开发除了军事、政治目的外,一直是在“抚有蛮夷”“以属有夏”的思维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形下,西南夷社会结构的变迁表现为局部范围内的渐进变化。

——摘编自尹建东《对秦汉王朝开发经营西南地区的几点认识》

材料二   中法战争后,中国西南边疆面临深刻的危机,清政府在加强军事防御的同时,还对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积极调整,在西南沿边地区设置了三个边道。边道道员除了拥有广泛的行政司法权外,清政府还赋予其兼管海关事务、中外交涉和防卫边疆等权限,提高了边道应对边疆事务的能力和效率。此外,清廷在被迫参与中法划界的过程中,现代民族国家的“国界”“主权”等意识开始逐步内化。清廷在西南边疆地区所实施的各项经营措施,使国家对该地区管理和控制逐渐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观念和国家认识。同时,中法战争的爆发对滇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自身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使得边疆危机作为一种外部推力促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自觉地向国家靠拢。

——摘编自郑维宽《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的西南治边策略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汉时期对西南夷的经营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汉时期相比,中法战争后西南边疆治理的变化。
2023-06-1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十)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