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瓜分中国的狂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伦敦新闻画报》报道:“战前,清政府曾一度寄希望于英国帮助调停双方的关系,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宣布中立。本无法置身局外的俄政府内部机会主义急剧升温,他们期待在这场战争中坐收渔翁之利,而德、法最后突然转向支持俄国进行干涉,也是因其利益遭到损害。”材料所涉及的战争(     
A.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推动中国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正式启动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023-09-27更新 | 380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据统计,列强在中国经营贸易的机构1882年为440家,1892年为579家,1913年达到3805家;在华贸易投资额,到1914年已达1.42亿美元。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通商口岸开放数量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C.世界工业发展水平D.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3 . “是役败后……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据此可知清政府战败后所造成的危害是(       
A.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023-09-2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绝了民间一切的海外贸易。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径,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隆庆皇帝(明穆宗)被迫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清朝初期政府延续明朝的对外政策,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康熙时期,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认为“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且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因此于康熙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重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伍斯特1557年贫困人口比例为18%,诺威克1570年贫困人口比例为22%,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更加严重。1617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时期,新兴的民族国家迅速转入了争霸战争之中,从16世纪后半期起,欧洲战火连绵。而此时的英国在欧洲诸国中显得弱小。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英国,以国家的公共利益和绝对君权为最高利益,通过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

材料三   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口岸的开放始于《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五口通商。以上海为首的首批口岸的示范效应,很快得到扩散,随着其他条约的陆续订立,中国开放口岸不断增加。到19世纪末,中国的开埠制度出现了关键性转变,“自开商埠”成为清政府商务和涉外政策的一种。据统计,晚清时期共开放口岸83处,依地域划分,东北26处,华北6处,华中5处,华东10处,华南20处,西南7处,西北9处。口岸开放城市约占晚清中等以上城市的28.37%,一般城市的10.81%。如此众多的开放口岸,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难以评估,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与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分析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清末开放通商口岸的影响,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8-28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教考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曾对日方说:“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材料中所指的战争(     
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使列强获得京津地区驻军权
C.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7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材料认为甲午战争(     
A.造成严重民族危机刺激了民族的觉醒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D.刺激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对华资本输出
2023-08-03更新 | 202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97年2月,中英签订《续议缅甸条约附款》,规定中国未经与英国议定,“不能将现在仍归中国在湄江左岸之江洪土地……让与他国”,云南地区修铁路,要与英属缅甸的铁路相连。3月,法国驻华公使给总理衙门的照会中,要求中国不将海南岛割让他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经济被西方资本垄断B.列强在中国强租租借地
C.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D.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9 . 下文是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摘录,该条约第六款第一条: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两国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该条约(     
A.使国家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B.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掀起了瓜分狂潮
D.清政府与英、德、法、俄等八国签订于1901年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会解体一样。

材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四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五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材料六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五、六,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2023-07-0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