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瓜分中国的狂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的外债可追溯到广东十三行对外商的“行欠”。从1853年起,清政府的外债逐渐发展起来。清政府以“借师助剿”的名义多次向洋商借款,这些借款单笔一般不超过50万两,通常以一年为期,随借随还。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开展了洋务运动,清政府筹划“海防”“塞防”,卷入中法战争等,这些都耗资巨大,清政府只得举借外债。这一阶段比较大额的借款有“西征借款”(1595万两)、两次“轮船招商局借款”(共200万两左右)、四次“广东海防借款”(共500多万两)、“滇桂借款”(100万两)、“福建海防借款”(400万两)、“津沽铁路借款”和“津通铁路借款”两笔外债(共约80万两)以及“三海工程借款”和“内务府借款”(共约170万两)。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政府先后发起了“上海洋商借款”、“汇丰银款”和“汇丰镑款”三次借款活动。战后又追加了“瑞记借款”和“克萨镑款”两笔军事外债。五次借款总额为41545998.68两,加上利息接近1亿两。为支付《马关条约》要求的赔款和“赎过费”,清政府又发起了“俄法洋款”“英德洋款”“续借英德洋款”三次大借款。据统计,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对日赔款、对外借款本息,再加上作战费用和发行的国内公债,总额近6亿两白银,清政府的财政平衡遭到根本性的破坏,不得不依赖外债度日。外债不但需要支付高额利息,还附带苛刻的政治条件,如以关税、厘金做担保,将海关行政管理权委托给洋人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贺雨《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外债与财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前晚清外债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债“发展起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前后的借款所造成的历史影响。
2022-12-1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这不仅直辖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奎世界白银的走向。……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银决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二”而据厄尔·汉来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材料二   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不仅腐蚀了中国的政治肌体,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而且由于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也导数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和金融紊乱。白银外流问题,早在18世纪就成为中国金融财政的突出矛盾,因此嘉庆年间曾多次申禁银两出。19世纪初叶,白银外流现象更加严重。据黄爵滋的估算。仅广州一地“道光二年(1822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1813年)至十四年(1834年)岁漏银两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令(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漏银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地,合之亦数千万两。”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6至l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总结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并分析该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2-03-0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学期初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