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康有为70岁寿辰时,梁启超撰写《南海先生七十寿言》一文,文中写道:“戊戌以后之新中国,为先生实自辟之,今之少年或能讥弹先生,然而导河积石(注:《史记·夏本纪》中有“导河积石”的描述,大意是大禹在一个叫积石的地方开始疏导黄河),则孰非闻先生之风而兴者?”作者意在强调康有为(     
A.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B.开启思想解放的先河
C.致力于推动政治变革D.冲破了传统思想束缚
2024-04-1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世纪前中期,   “French Revolution” 中的“Revolution” 一词在中国多译为“作乱”“大乱”等; 1890年,王韬在《重订法国志略》 中将它译为“革命”,1898年后为梁启超等人广泛采用。这反映了当时部分先进中国人(     
A.提升了外文翻译水平B.倾心于法国式革命道路
C.吸收了现代政治理念D.致力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捉拿康梁二逆演义》成书于戊戌政变后不久,是以康梁为题材的时事小说。其时事材源,既有京报或报刊转载的奏折、上谕等官书,也有当时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些士大夫口耳之间流播的传闻,见于同时代书信、笔记等私家材料。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A.该书是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B.该书有艺术加工,史料价值低
C.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D.戊戌变法失败有其经济根源
4 . 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提出了“大民族主义”的主张,认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由此可知,其主张意在(     
A.传播西方近代民族思想B.抨击中国传统的民族观
C.唤醒国人爱国主义意识D.增强维新变法的影响力
2024-01-15更新 | 384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派宗旨并无不同
2024-04-1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A.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B.推翻君主制度
C.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通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害”,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维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依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拖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凭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救亡图强的努力。他们的努力有何局限?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2023-11-16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合格考)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参会的有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精英,有袁世凯、聂士成等新军将领,甚至翁同龢、张之洞等身任军机大臣或地方督抚要职的高层官僚也成为会员和赞助人,一些以保守著称的人士也开始出现态度上的新变化。这表明(     
A.体制创新的有利因素增加B.维新派与封建官僚已达成妥协
C.救亡图存已成为各界共识D.社会各阶层共同推进制度革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代表人物

对近代西方民主的探索与实践

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

发现西方的议会制度

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等)

逐渐形成君民共主观念,开始考虑将西方民主制度移植到中国,并提出若干在中国开设议院的方案

辛亥时期

(以孙中山为首)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如人民权利、政府权力制衡、选举、地方自治等,都较以前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对如何移植西方民主制度做了相当深入的思考。同时,认为政党政治是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大钊、陈独秀、

毛泽东等

除随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诞生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之外,“五四”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强调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和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

摘编自崔志海《近代中国的多元审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格中一个历史时期说明中国人如何探索适合近代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2023-11-1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这一言论产生的影响是(     
A.废除了科举制度B.实行了民主共和制C.挽救了民族危机D.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