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23-24高三上·河北·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某学者在一篇文章中说:“(19世纪末)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这表明当时(     
A.政治变革渐成为时代潮流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社会各界支持义和团运动D.清朝廷有意重启戊戌变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图所示为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全国部分新设普通中小学堂课程要览。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学堂名称主要办理人课程与教学内容
无锡三等公学俞复等以自编《蒙学读本》七册为教材,寓地理、历史、物理等知识于国文之中
陕西中学堂魏光焘经学、中外掌故学,算学,格致、政治,地理等
苏城中西三等公学沈寿康等半日习儒书,半日习英文
无髑埃实学堂杨模等历史,地理、修身、算术、英文、日文
湖北中西通艺学堂程颂万英法语言文字、经义,舆地掌故、艺文、算数、图绘
A.中体西用得到实践B.近代科学教育得到发展
C.新式学堂影响广泛D.维新变法成为社会共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初期,《万国公报》支持中国,谴责日本,态度十分明显。《朝鲜纪乱》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则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戎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

但是,自1894年11月卷70起,《万国公报》对中日战争的立场与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至今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至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

——摘编自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二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其间停刊五年半,出了九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