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表明(       
A.戊戌维新运动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康有为曾说:“凡多阶级而人类不平等者,人必愚而苦,国必弱而亡,印度是矣。凡扫尽阶级而人类平等者,人必智而乐,国必盛而治,如美国是也。”据此可推知,康有为(     
A.将追求民主与救亡图存相联系B.意在揭示西方国家强大的原因
C.强调发展国民教育的重要意义D.救国思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梁启超指出:“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但认为实施民权的第一步是要先变君主专制为君民共治,“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梁启超的这一思想反映了(     
A.对传统的离异与回归的矛盾心态B.变革的初衷与政治局势发展相悖
C.维新派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支持D.立宪派人士的政治倾向渐趋理性
2024-05-23更新 | 1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下表为维新派部分代表人物的主张。这些主张(       
人物主张
严复“国者,斯民之公产也”
谭嗣同“君”的产生应是由民“共举”,如有违民意,民可“共废之”
梁启超中国欲锻造人民爱国的“国魂”,必须首先要“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
A.利于推动民众对现代国家的认同B.为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C.旨在宣传变法改革挽救民族危机D.表明君主立宪时机成熟
2024-05-2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梁启超曾说:“予在时务学堂虽仅半年,所得高材生甚多,自我亡命赴日,一班四十人有十一人随我俱去,后唐先生才常在汉口实行革命,十一人中死难八人!”毛泽东也说过:“时务以短促的寿命,却养成了若干勇敢有为的青年。”这表明时务学堂(     
A.揭开了湖南走向近代化的序幕B.培养了大批民主革命骨干力量
C.增强了中国民主化的发展动力D.铸就了湖南维新变法中心地位
2024-04-29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6 . 康有为在其著作《孔子改制考》中,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1916年《新青年》杂志首次登文批评孔子,陈独秀和李大钊指出孔子乃“历代帝王专制的护符”,主张“打倒孔家店”。对孔子评价出现上述重大变化缘于(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B.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D.传统主流思想地位动摇
7 . 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中提醒国人:“二十世纪之世界,雄于平准(经济)界者则为强国,啬于平准界则为弱国,绝于平准界者则为不国,此中消息,不待识微者而知之矣。”梁启超意在(     )
A.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B.唤醒国人关注世界的局势
C.发展经济以救亡图存D.为戊戌变法提供经济基础
2024-04-0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82年,康有为写道:“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大购西书以归讲求焉。十一月还家,自是大讲西学,始尽释故见”。1886年,康有为更是向张之洞建议:“相较于军事、医学等技术书目的引入,政治学书籍的翻译才最为需要。”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康有为(     
A.全盘接受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思想B.初步认识到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扩大了“中体西用”观念的社会基础D.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方案
2024-04-05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押题(一)文综试题 -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97年,出身仕宦之家的孙宝瑄在其日记中写道:“居今世而言,学问无所谓中学也,西学也,新学也,旧学也,今学也,古学也,皆偏于一者也。惟能贯古今,化新旧,浑然于中西,是之为通学……通则无不通矣。”这折射出当时(       
A.救亡思想新旧杂陈B.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C.变革呼声日渐高涨D.革命形势风起云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康有为70岁寿辰时,梁启超撰写《南海先生七十寿言》一文,文中写道:“戊戌以后之新中国,为先生实自辟之,今之少年或能讥弹先生,然而导河积石,则孰非闻先生之风而兴者?”作者意在强调康有为(     
A.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B.开启思想解放的先河
C.致力于推动政治变革D.冲破了传统思想束缚
2024-03-08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