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二字在清初黄宗羲等人的言论中已出现,然而并没有持续发展。到了晚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国民”观念从西方、日本输入中国之后,黄宗羲等人业已消失的声音重获新生。晚清“国民”二字内容相当宽泛,边界并不清晰,丰富而复杂,亦新亦旧,具有鲜明的过渡时代的特征。20世纪初,“国民”观虽然包含了西方“公民”观念的某些内涵:“国民”相对于社会上的特权阶层而存在,他们被劝告要发扬公民道德,并增进共同的福祉,保有国家主人翁意识;然而,中国的“国民”并不是被赋予权利、可以向国家提出某些特定国要求的个人,而是必须在国际舞台上捍卫国家权利的一群人。“国民”不像之后更适合用来指称“citizen”的“公民”或“市民”,它并不强调国家当中的个人,而是一种集体存在。

——摘编自李孝迁《“制造国民”:晚清历史教科书的政治诉求》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族群构成的国家,三个主要族群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均是来自周边大国或文明区域的移民,其国家的建立是由于族群冲突和族群政治分歧被动成就的。因此,新加坡致力于将多源流的移民社会整合成共同认同新加坡国家的国民社会,形成一套新加坡的“民族—国家”体系、新加坡人的公民认同和新加坡多元族群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国家通过威权政治体系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大众媒体等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塑造共同价值观,培养国家认同。在学校、社区等场域中不断强化公民概念和国家认同,塑造“新加坡人”的概念,建构地方性知识,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和国家情怀,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国家自豪感,有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主人翁意识。

——摘编自赵泽琳《“多元”族群与“一体”公民——新加坡多元族群治理与公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国民”概念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新加坡塑造国民的差异及其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国民塑造问题的认识。
2023-11-07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大联考全国乙卷)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天华(18751905年),湖南新化县人。陈天华十五岁开始读书,考入提倡新学的新化学堂后,“慨然欲任天下事”,此后,赴日本留学,逐步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陈天华呼吁全国人民“效命疆场”,保卫祖国,感慨当时国家“主权丢矣,利权去矣”,认为只有反帝才能维护近代中国的独立。他历数封建专制的弊端,依据近代西方民权理论,指出“专制之为祸烈矣”,惟有民权制度才能立国。陈天华认为各民族都是“同等之国民”,不应有等级之分,“鄙人以排满也,非如倡复仇论者所云,仍为政治问题也”。他的“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的主张,就是认为只有革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命,中国才能获得独立。

——摘编自肖万源《陈天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陈天华的民主革命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天华民主革命思想产生的原因。
2023-03-26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开创了撰写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体例,展现了匈奴、东越、南越、西南夷、朝鲜和大宛等少数民族(有些超出国内少数民族的范围)的风貌。《史记·匈奴列传》曰:“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袭。”……十六国时,匈奴人刘渊曾拜儒者崔游为师,“《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他在称汉王之前,宣称“大禹出于西戎,(周)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称汉王时,他又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

——摘编自陈琳国《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90110月,梁启超发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提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梁氏同时指出,西方民族主义已发达数百年,当时已进入了民族帝国主义时期,而我中国人民正受此民族帝国主义侵害,故“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19022月~4月,梁启超又在《新民从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族主义的新内涵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