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德华.卡尔批评李凯尔特将历史中的特殊与一般完全对立,他说:“语言的运用本身使得历史学家就像科学家一样,要从事于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截然不同,而两者又都是独特的。可是历史学家却管两者都叫战争。”翻翻我们的历史著述,不是充满着诸如“皇帝”“农民”“战争”“革命”之类的概括用语吗?

——摘编自张耕华《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请任选一个能概括一类历史现象的“概念”,并结合史实论述其特殊性与一般性。(要求:不能选择材料中已有的概念;史实准确,表达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2023-11-11更新 | 269次组卷 | 10卷引用:陕西省2024届高考模拟预测卷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二字在清初黄宗羲等人的言论中已出现,然而并没有持续发展。到了晚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国民”观念从西方、日本输入中国之后,黄宗羲等人业已消失的声音重获新生。晚清“国民”二字内容相当宽泛,边界并不清晰,丰富而复杂,亦新亦旧,具有鲜明的过渡时代的特征。20世纪初,“国民”观虽然包含了西方“公民”观念的某些内涵:“国民”相对于社会上的特权阶层而存在,他们被劝告要发扬公民道德,并增进共同的福祉,保有国家主人翁意识;然而,中国的“国民”并不是被赋予权利、可以向国家提出某些特定国要求的个人,而是必须在国际舞台上捍卫国家权利的一群人。“国民”不像之后更适合用来指称“citizen”的“公民”或“市民”,它并不强调国家当中的个人,而是一种集体存在。

——摘编自李孝迁《“制造国民”:晚清历史教科书的政治诉求》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族群构成的国家,三个主要族群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均是来自周边大国或文明区域的移民,其国家的建立是由于族群冲突和族群政治分歧被动成就的。因此,新加坡致力于将多源流的移民社会整合成共同认同新加坡国家的国民社会,形成一套新加坡的“民族—国家”体系、新加坡人的公民认同和新加坡多元族群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国家通过威权政治体系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大众媒体等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塑造共同价值观,培养国家认同。在学校、社区等场域中不断强化公民概念和国家认同,塑造“新加坡人”的概念,建构地方性知识,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和国家情怀,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国家自豪感,有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主人翁意识。

——摘编自赵泽琳《“多元”族群与“一体”公民——新加坡多元族群治理与公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国民”概念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新加坡塑造国民的差异及其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国民塑造问题的认识。
2023-11-07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大联考全国乙卷)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遮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黄海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

——摘编自王晓秋《甲午战争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迷梦》

材料三   中国政府很乐意欢迎任何资本,在我朝寻找投资机会……你们可以提供资本和技术,但铁路电报线路等事务的管理权必须由中国政府控制。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不容任何人触及政府的神圣权利。

——摘编自1896年李鸿章回答《纽约时报》采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从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对待列强态度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5年,《苦学生》在《绣像小说》第63期上开始连载。书中人物杞忧子是深受八股毒害的旧式文人,他发出这样的内心独白:我自受生到今日,少困咕哗,长图皋比,只知做几句八股,对几条空策·····悠悠忽忽了五十年,壮不如人,老之将至,热诚空抱,人寿几何,眼见得没有什么长进,好在社会上贡献了。诸君啊!青年的诸君啊!趁这个时候,努力猛进。看着我老朽现在的后悔,万勿入老朽已往的蹉跎。诸君将来的幸福,就是中国全体同胞得享的幸福了。”·····此时的清廷无论社会秩序还是政治实体,都被讫入达尔文进化论式的世界体系中,杞忧子想到此处,胸头一根根血管,如沸如裂

——摘编自林培源《制造伟大的国民晚清教育小说〈苦学生〉的叙述者、海外空间与民族寓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杞忧子之“忧”进行历史阐释。
(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3-04-25更新 | 430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曾在《戊戌政变记》中明确指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有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20世纪初。就影响而言,随着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不遗余力地被引介,各种启蒙刊物的广泛印行,犹如时人所言:即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世界,“发明民族主义不为功矣。”究其内容而言,此时民族主义思潮业已超越了戊戌志士尚还恪守的“华夷之辩”,矢志以求的不仅仅是传统士大夫的社稷安危和宗庙覆亡,而是明确地揭示了这一思潮作为近代最具统摄力的意识形态本质特征:也就是欲戢列强鹰瞵鹗视之态,以纾华族豆剖瓜分之祸,唯有发挥本民族种种特性,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当以建民族国家为独一无二之义。”

——摘编自胡成《略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事务的构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天华(18751905年),湖南新化县人。陈天华十五岁开始读书,考入提倡新学的新化学堂后,“慨然欲任天下事”,此后,赴日本留学,逐步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陈天华呼吁全国人民“效命疆场”,保卫祖国,感慨当时国家“主权丢矣,利权去矣”,认为只有反帝才能维护近代中国的独立。他历数封建专制的弊端,依据近代西方民权理论,指出“专制之为祸烈矣”,惟有民权制度才能立国。陈天华认为各民族都是“同等之国民”,不应有等级之分,“鄙人以排满也,非如倡复仇论者所云,仍为政治问题也”。他的“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的主张,就是认为只有革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命,中国才能获得独立。

——摘编自肖万源《陈天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陈天华的民主革命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天华民主革命思想产生的原因。
2023-03-26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人物形象比起西方器物更能直观、多维度地反映一定时期中国人看待西方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下表内容为20世纪初期部分作品中所反映的西方人物形象。

书名作者对西方人物的态度
《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视西方硕学鸿儒为中国人学习的典范重点,通过对西方名人的崇尚和敬仰之情,寄托了作者本人的政治理想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
对于西方人物基本上还原本来面目居多
《孽海花》曾朴对于西方人物形象的描写呈现英雄的倾向
《黄绣球》颐琐采用仰视的角度书写小说中的西方人物形象,以西方女杰为视点

——摘编自邹小娟《190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西方形象》

注:材料出处中的“1900年代”应写为“20世纪初”,为尊重原文,此处不做改动。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开创了撰写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体例,展现了匈奴、东越、南越、西南夷、朝鲜和大宛等少数民族(有些超出国内少数民族的范围)的风貌。《史记·匈奴列传》曰:“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袭。”……十六国时,匈奴人刘渊曾拜儒者崔游为师,“《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他在称汉王之前,宣称“大禹出于西戎,(周)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称汉王时,他又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

——摘编自陈琳国《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90110月,梁启超发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提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梁氏同时指出,西方民族主义已发达数百年,当时已进入了民族帝国主义时期,而我中国人民正受此民族帝国主义侵害,故“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19022月~4月,梁启超又在《新民从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族主义的新内涵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所谓屈辱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沉沦”时期,所谓奋斗,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上升”时期。这不是说历史的“沉沦”时期没有奋斗,那个时期中国人民有过不少次的奋斗,但是,由于觉醒程度不够,物质力量不够,斗争经验不够,那时候中国人民的奋斗还不足以制止中国社会的“沉沦”;在历史的“上升”时期,不是没有屈辱,但由于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艰苦奋斗,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中国社会避免了继续“沉沦”。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